港股迎無收入科技公司上市 歌禮領銜7家公司提申請

  港股迎無收入科技公司上市歌禮領銜7家生物公司提申請

  特約撰稿 朱麗娜 香港報道

  作為首個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歌禮製藥為內地醫藥研發行業帶來了新的生機。

  “股市的起伏是正常的市場行為,選擇在這個時點上市是考慮到我們的產品線以及研發的價值鏈,我們第一個創新葯已經上市,第二個葯則已經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我們對產品線的價值和實力充滿信心。”歌禮製藥主席吳勁梓在7月19日的招股記者會上表示。

  目前,歌禮製藥有五項抗病毒藥物發現和開發計劃,包括兩個處於商業化階段的丙肝在研藥物和一個已完成IIa期臨床試驗的HIV在研藥物。首個新葯戈諾衛已於6月8日獲得新葯證書,正式上市,而另一個甲肝藥物拉維達韋澤計劃在第三季度前提交新葯神聖。此外,公司有一個已完成I期及擴展臨床試驗的肝癌在研藥物。

  “我們是首個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平台式企業,通常新葯創新十年磨一劍,但戈諾衛從臨床到獲得新葯證書僅用了33個月。”他表示,並指出公司在兩年前已經開始設立商業化團隊,該團隊的規模達到150人,負責市場准入、市場渠道等,覆蓋全國850家醫院。

  此次歌禮計劃發行22.4億股,招股價為每股12-16港元,計劃集資金額約30億港元,其中約30%將用於核心產品線的持續研發,25%用於戈諾衛及拉維達韋的商業化,15%用於尋求新在研藥物的引進許可。

  創新藥物研發投入持續增長、時間延長,公開數據显示,研發一種新葯平均需要花費14年時間、25億美元,藥物研發的模式難以為繼。同時,由於藥品價格持續上升,患者不能普遍使用創新藥物,導致相關的投資回報率已由2010年的10.4%大幅下降至2016年的3.7%。

  7家生物科技公司提交表格

  近年來,內地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逐漸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掀起了一波融資熱潮。根據中國葯促會的數據,去年中國醫療健康領域總計284項投資,融資金額接近75億美元。國際知名風險資本、私募基金紛紛進入,包括紅杉、IDG、Fidelity等,目前國內醫療健康基金大約有500家。

  港交所在今年4月正式推出一項重大的上市規則改革,正式向這些仍在研發投入階段的生物科技企業打開了大門。以往這些醫藥研發企業由於未有收入,只能選擇去美國上市。港交所的上市條例改革為他們展開了另一條上市路徑。

  “作為第一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交所上市,確實有一些挑戰。但香港市場有全球最專業的投資者,他們有成熟的模型來得出公司合理的估值。在定價的過程中,我們也接受了不同方面的意見。”吳勁梓透露。

  “如果企業具有一個突出的中國故事,這類企業在亞洲地區上市更具價值。雖然納斯達克有一個很大的機構投資者群體,市場調研機構,對高科技企業接受程度較高。港交所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而且在香港上市,上市成本以及上市后投資者維護成本更低,而且同樣可以接觸到全球範圍內的機構投資者。”某醫藥投資基金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7月18日,疫苗研發生產商康希諾生物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成為第7家在港交所申請上市的無收入生物科技公司。根據公司提交的初步招股文件显示,公司主要生產針對中國市場的疫苗,並正為12個疾病領域研發15種在研疫苗。

  目前該公司尚無產品達到商業化階段,因此未有任何收入。截至今年3月底,第一季度公司虧損1706.9萬元,去年全年虧損則為6445萬元。

  “我們計劃未來12個月在香港上市,因為香港靠近全世界最大的糖尿病患者市場,我們主要研發口服的糖尿病生物藥劑。而且,相比納斯達克,這類股票在香港市場相對稀缺,投資者對此興趣很大。”瑞士生物製藥公司BioLingus行政總裁Yves Decadt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15人生物科技諮詢小組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坦言,早期的生物科技公司尚未實現收益,意味着失敗的風險甚高。因此,監管者必須設定合適的監管架構,要求這些公司的研發已經超越了概念階段,從而確保在合適的時點讓這些公司上市,投資者可以在未來數年中繼續參与公司的投資幫助它們取得成功。

  為此,港交所此前發布的諮詢文件指出,擬吸引那些以研發為主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且上市前12個月一直從事核心產品的研發,必須擁有其核心產品相關的專利,核心產品臨床試驗已經進入第二期或者第三期等,且在建議上市前至少6個月得到至少1名資深投資者提供的相當數額的第三方投資。此外,相關公司上市時的最低市值需達15億港元。

  生物科技公司風險較高,合理估值難以判斷。5月初,港交所宣布成立生物科技諮詢小組,目前共有15名成員,包括再鼎醫藥的聯合創始人杜瑩、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於常海等人。

  吳勁梓表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市場仍然是個新鮮事物,因此需要專家把關。這個諮詢小組都是行業中的頂尖專家,可以為公司提出不同的意見。”

  據悉,該小組成員的工作只屬諮詢性質,聯交所只在“有需要時”方會諮詢個別成員意見,主要就招股章程披露內容的某些方面提供市場專業知識和建議,例如:對所述生物科技產品、涉及的風險、審批和測試流程及時間表、競爭環境、商業認可度、目標市場及潛在需求等方面的描述是否準確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