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定價區間90億~120億美元 9月中下旬香港上市

  來源 : IPO早知道

  根據“IPO早知道”獨家消息源,海底撈將於8月23日通過港交所聆訊,上市定價區間90億~120億美元,相當於2019年預計凈利潤的22~28倍市盈率。海底撈本次IPO的主承銷商是高盛和招銀國際,基石投資者的角逐已經進入最後階段。海底撈將選擇一家國際長線基金、一家主權基金和一家大型中資基金成為基石投資者,目前最有可能勝出的是貝萊德、中投和高領資本。海底撈將於9月中下旬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以四川麻辣火鍋起步,通過不斷擴張,現已成為中國第一大火鍋餐飲品牌,還享有中國最為人稱道的服務口碑。一提海底撈,估計每個人都會兩眼放光的跟你說,他們家的服務真的超好!

  5月17日晚,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底撈)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同時公布招股書,其中稱在高度分散的中國中式餐飲市場中其排名第一,2017年營收總額達到106億元,服務顧客超過1億人次。

  資料來源:2017 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

  火鍋:餐飲界的扛把子

  這份招股書展示了火鍋在中國餐飲業的“扛把子”的地位。

  數據显示,火鍋在中式餐飲市場佔有着最大的市場份額:2017年火鍋品類佔有餐飲業13.7%的市場。其中,川式火鍋又占火鍋餐廳市場的64.2%。2017年,中國有60萬家火鍋餐廳,2022年預計達到89.6萬家;2017年火鍋餐廳市場規模為4362億元,預計2022年能達到7077億元。

  圖片來自海底撈招股書

  2017年,火鍋品類佔有餐飲市場的13.7%的份額,同時,火鍋這條賽道,毛利率相當高。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中有數據显示,2017年,火鍋行業的整體毛利率達到了49.55%。

  門店:2018年要開200多家店

  2015年,海底撈還只擁有112家門店;截至2017年末,門店數量達到了273家;2018年計劃開設180家至220家新店,目前海底撈共有餐廳320家,包括位於台灣、香港及海外新加坡、韓國、日本及美國等地的門店。

  截至2017年末,門店數量達到了273家

  營收:2017年破百億

  招股書還显示,海底撈2017年總營收為106.3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8.08億元增長了36%;凈利潤11.9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9.78億元增長了22%。也就是說,海底撈已經成為中國國內首家營收超百億的餐飲企業。其中,2017年其外賣業務營收接近2.2億元。

  2017年,海底撈營收超百億

  翻台率:平均 每天5次

  目前,海底撈每間新餐廳的開業需要800~1000萬元投資,由於大規模開店,海底撈2017年資本開支達到了15.18億元。

  投入不小,回報也很樂觀。在一線城市,海底撈平均單店日銷售額能超過15萬,在三四線城市能超過10萬,整體平均日銷售額達到14萬。一線城市每個顧客人均消費近100元,即每家店平均每日招待超過1500人。2015年到2017年,海底撈火鍋店的平均翻台率也從每天4次,上升到每天4.5次、每天5次。同店銷售額年均增長達到14%。

  2017年,平均翻台率每天5次

  成本架構:原材料+人工成本佔比高

  在海底撈的成本架構中,2017年其原料成本佔比約40%左右,員工成本佔比為29.3%。其餐廳全部為租賃制,所以房租投入並不高,2017年海底撈在房租上僅花了4.15億元,佔比3.9%。一般海底撈會和物業或房主簽訂5~15年的長期租賃協議,當然也會和一些商業房地產公司簽訂長期戰略協議。

  有餐飲界業內人士表示,海底撈確實是從三年前就開始了上市前的審計工作。對於海底撈的擴張,他說:“海底撈提出五年內要做到500億的規模,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三四線城市現在成長很迅速,比如貴陽、合肥等,這些市場空白的地方很多,同時產能也夠。只要蜀海(海底撈供應鏈公司)的布局都能觸及,就可以開店。”

  他還表示,目前海底撈在中國大陸地區開到1000家店也沒問題,並且利潤不會受到影響,他說:“呷哺呷哺就沒有受到影響。連鎖店擴大利潤靠的就是門店的快速複製和坪效的提升。”

  在中國火鍋餐飲集團20強中,海底撈(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居榜首,僅跟在海底撈後面的,是早已在香港上市的呷哺呷哺。呷哺呷哺的財報數據显示,其2017年營收規模為36.6億元,約為海底撈的1/3;凈利為4.2億,同樣是海底撈的1/3。2017年呷哺呷哺的翻台率為3.3,同樣低於海底撈。而目前呷哺呷浦的市值約為150億港元,30倍市盈率。

  不管怎麼說,海底撈的上市故事最終講的還是如何“吃得更好”。畢竟對於“三天不吃火鍋,就覺面目可憎”的吃貨們來說,最重要的不就是自己吃的開心嗎?

  海底撈的崛起之路

  1988年,張勇技校畢業,最初在國營拖拉機廠當電焊工,那時工資只有90元。偶然間,他得知同院阿婆竟然靠賣燒鵝成了萬元戶,他動了創業的念頭。

  1994年,他的人生發生一次重大轉折。作為一個小生意人,在一次不起眼的市場調研中,他發現成都有一種火鍋很受歡迎,於是就和朋友湊齊8,000元,在老家四川簡陽引進了這種火鍋,當時,只有4張火鍋桌。

  事後證明,他入對了行。到2017年,中國中式餐飲的收入總規模,已經達到3.19萬億。其中,火鍋是中式餐飲中最大的品類,佔據13.7%,複合增速高達11.6%。

  但餐飲這個行當,非常特殊。據媒體的總結,它是個不同行業的混合體。

  首先,它是服務業(有服務場地、服務人員,為顧客提供餐飲服務)、它還是零售業(菜品就是商品,打包、外賣、外帶、外送)。此外,它還是製造業(原材料加工為菜品),並且還是物流業(很多中大型餐企還要解決各種食材儲存運送問題),甚至弄到最後,可能還和養殖業相關(養雞、養羊等)。

  為了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張勇開始推出海底撈的主打特色 —— 服務,比如:幫吃火鍋的客人拎包、帶孩子、擦鞋子、修指甲等,他的火鍋店一下子火了起來。

  1999年,張勇做了一個重大決策 —— 異地開分店。這家分店開在了西安。此後,海底撈的擴張較為順利,但隨着人員越來越多,海底撈的管理日漸吃力。

  2005年,當時的中國火鍋市場霸主還是小肥羊。小肥羊靠一份秘制的不用蘸料的火鍋配方,雄霸全國火鍋店。

  大部分材料都是一分錢一分貨,相反底料卻各有不同。為了把底料標準化,海底撈成立了成都分公司,主營業務為生產火鍋底料,並提供給附屬公司的火鍋店。

  2006年,海底撈的第一條火鍋底料生產線在成都正式運營,供應給四川海底撈集團的火鍋餐廳。次年,它開始向第三方經銷商提供火鍋底料產品。

  1999年~2011年,海底撈的異地複製進度較為緩慢,經營遇到了瓶頸。2011年,張勇開始引進日本經營之父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模式”。

  阿米巴經營模式是關於公司組織架構的哲學。將整個公司細分成所謂“阿米巴”小集體,並以量化賦權的形式,委以各個小集體經營責任,在模塊化組織架構的同時,培育出更多具有經營者意識的領導者。不要小看這一套經營哲學,連近千億市值的恆安國際(1044.HK)也在去年引進了“阿米巴經營模式”,雖然暫未見成效。

  海底撈將旗下的底料加工、物流配送、供應鏈管理、門店裝修、餐飲人員培訓等全部分拆。基於公司當時規模仍然不大,改革后,成效立馬顯現,自2011年以後,海底撈的異地開店速度大增。

  據最新數據,2011年,海底撈門店數量為44家,到2012年,海底撈門店數量為70家,一下子新增了37家。

  之後中間經歷了“三公消費”限制政策出台、高端餐飲遭受重創,但海底撈仍然屹立不倒。

  2016年,海底撈決定讓其旗下的火鍋底料公司頤海國際(1579.HK)赴港上市,募資用於建設火鍋底料生產基地。同年,海底撈旗下的冒菜品牌“優鼎優”,登陸新三板。

  截止於2017年底,公司共有273家門店,並計劃2018年開設180~220家餐廳。截止5月8日,公司目前共有320家分店。

  圖片來源:招股說明書

  寫在最後

  這些年海底撈做對了兩件事:

第一、選對了賽道,火鍋不依靠廚師,可大量複製;

 

第二、靠着管理上的天才系統把原本難以複製的服務高水平標準化了,成為海底撈的一大特色,並踩上了消費升級的趨勢。

  但從長遠來看,海底撈目前的人才體系護城河會隨着同行模仿程度的提高而慢慢消失。海底撈的天花板已經來了嗎?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