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港口費政策將生效,“美國航運業界仍一頭霧水,中方已先發制人”

【文/觀察者網 王一】美國對中國建造的船隻徵收額外港口費用的“毒計”即將於10月14日生效,但具體實施細節模糊不清,多位美國航運業內人士近日抱怨該政策至今仍讓人“一頭霧水”。

9月29日,中國國務院公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的決定。香港《南華早報》30日分析稱,中國已“先發制人”,明確將對任何實施或支持歧視性措施的國家和地區展開反制。

9月29日公布的修訂內容显示,“任何國家或者地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上運輸及其輔助性業務的經營者、船舶或者船員採取或者協助、支持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類似措施的,除有關條約、協定能夠提供充分有效的救濟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相關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向靠泊中國港口的該國家或者地區的船舶收取特別費用,禁止或者限制該國家或者地區的船舶進出中國港口,禁止或者限制該國家或者地區的組織和個人獲取中國國際海上運輸相關數據、信息以及經營進出中國港口的國際海上運輸及其輔助性業務”。

據《南華早報》報道,國泰君安期貨有限公司30日在報告中指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早前發布了針對中國海運、物流和造船領域的“301調查”報告,中國最新的舉動可被視為對這一調查的回應。

報道稱,海通期貨航運分析師雷悅也認為,中方反制措施可能針對的是美國船舶,包括懸挂美國國旗或由美國公司所有的船隻,尤其是美國美森輪船有限公司。該公司長期經營跨太平洋航線,包括從中國至美國南加州的航運服務。相關數據显示,美森在全球集裝箱承運商中排名第29位,佔全球運力的0.2%。

全球範圍內懸挂美國國旗的船隊數量並不多,根據聯合國近期發布的有關報告,這一比例佔全球載重噸的0.6%,而懸挂中國內地和香港旗幟的船舶合計佔比為13.9%。儘管美國船舶數量不多,但香港《南華早報》30日分析稱,若中方將“美國背景”的定義擴大到包括融資、在美上市或由美國企業租賃的船舶,其影響範圍或將迅速擴大。

德魯里航運諮詢公司董事賈延杜·克里希納(Jayendu Krishna)表示,美國私募股權、銀行和另類融資機構深度參与航運資產,如果不知道所涵蓋範圍的確切定義,就很難確定其影響,但“魔鬼藏在細節中”。

中國船東協會30日代表全體會員單位對國務院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的決定表示完全贊同和堅決支持。該協會指出,當前個別國家在海運領域濫用“301調查”,發布實施對中國企業收取港口費的歧視性限制性措施,中國全體船東堅決反對,並將依法保障自身權益,同時也將克服困難,繼續保障國際海運物流供應鏈穩定,維護正常國際經貿秩序。

停靠在港口的中國集裝箱船 視覺中國 停靠在港口的中國集裝箱船 視覺中國

而另一邊,美國4月宣布對中國船隻徵收港口費的舉措至今還是“一團迷霧”。根據美方當時的公告,在第一階段,從今年10月14日開始,美方將根據船舶每凈噸位50美元的標準,向任何由中國經營者經營或由中國實體擁有的船舶收取所謂“海運服務費用”。這一數額將在三年內,以每年30美元遞增,至2028年的每凈噸位140美元。

三年後,即從2028年開始的第二階段,美貿易代表辦公室將限制外國建造船舶開展液化天然氣運輸業務,在此後的22年裡,逐級要求增加懸挂美國國旗和由美國運營的船隻佔比,直到2047年該佔比達到15%。

然而,這一政策的具體執行細節至今懸而未決。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將負責徵收所謂“港口費”,但外界關注的操作流程、適用範圍等問題尚不明確。美國航運金融論壇“Marine Money Asia”上周在新加坡舉辦,多位業界代表在會上直言美國港口收費政策讓人感到“一頭霧水”。

美國霍蘭德·奈特律師事務所(Holland & Knight)合伙人安德魯·麥卡利斯特(Andrew MacAllister)指出,美國有關部門早前已承諾就費用流程提供常見問題解答,但至今未公布。

對於通過中國租賃公司融資的船舶是否會被納入收費範圍,新加坡華盛(Watson Farley & Williams)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兼亞洲融資部門主管克里斯托弗羅斯·比斯比科斯(Christoforos Bisbikos)也表示,目前在這一問題上“尚不清楚”。

儘管實施細則模糊不清,部分航運公司已經提前做好規劃。《海運貿易新聞》9月25日報道稱,世界航運巨頭丹麥馬士基集團、法國達飛集團均宣布不會在10月14日對美線貨物加收附加費,一些非中資航運公司表示將把中國建造的船隻轉至不掛靠美國的航線,中遠海運集團、東方海外貨櫃航運有限公司則表態將繼續服務美線客戶。

另據英國路透社25日報道,儘管美國針對中國船隻徵收所謂港口“服務費”,企圖遏制中國的海事主導地位,但全球航運公司仍在全速向中國造船廠訂購商船。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24日發布的最新報告显示,按總噸位計算,今年前8個月中國船廠承接的全球新船訂單佔比高達53%,這與USTR發起調查前2023年全年的水平相當。

“航運公司基本上仍在按常規開展業務,”CSIS“中國力量項目”研究員、該報告作者之一布萊恩·哈特(Brian Hart)說,“到目前為止,這些政策似乎沒有顯著導致航運公司將訂單從中國轉移。”

對於美國計劃徵收的所謂“停靠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此前多次表示,徵收港口費、對貨物裝卸設備加征關稅等措施損人害己,既推高全球海運成本,擾亂全球產供鏈穩定,也會增加美國國內通脹壓力,損害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利益,最終也無法振興美國造船業。我們敦促美方尊重事實和多邊規則,立即停止錯誤做法。中方將採取必要措施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財經APP

推薦閱讀: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