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高新赴港上市,“激素茅”加速尋求突圍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報道

曾經憑藉生長激素叱吒資本市場的長春高新,在遭遇業績滑鐵盧后,正加速推進赴港上市計劃,試圖在困境中尋找新的出路。

9月29日,據港交所披露,來自吉林長春的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Changchun High-Tech Industry (Group) Co., Ltd.(簡稱"長春高新”)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長春高新於1996年12月18日在深交所上市,截至2025年9月29日收市,總市值為人民幣525.83億元。

這標志著這家曾在A股市場創造“神話”的“生長激素茅”正式開啟“A+H”雙平台上市征程。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長春高新此次赴港IPO的核心看點,在於其作為國內生物製藥領域“平台型龍頭”的稀缺性。從基本面看,公司業務已覆蓋基因工程、生物疫苗、抗體藥物、高端化葯及現代中藥五大細分領域,形成“研發-生產-商業化”的全產業鏈閉環。

“對長春高新自身而言,赴港上市不僅是融資渠道的拓寬,更是國際化戰略的關鍵一步。H股發行將直接帶來三重價值:資金支持研發管線加速兌現。生物葯研發周期長、投入大,港股募資可緩解現金流壓力,推動FIC/BIC產品的全球多中心臨床及上市進程;提升國際品牌影響力。港股作為全球資金配置平台,有助於吸引跨國葯企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加速海外市場拓展;優化股東結構。引入國際機構投資者,改善當前以國內公募為主的投資者結構,提升流動性與估值穩定性。”該分析師說。

核心業務面臨挑戰

對於長春高新而言,業績波動是公司目前面臨的最突出問題。

招股書显示,2022年至2024年,長春高新收入分別約為126.27億元、145.66億元和134.66億元,2025年上半年實現66.03億元。同期公司利潤分別為42.15億元、47.76億元和27.08億元,2025上半年凈利潤為9.32億元。尤其需要關注的是,2024年,營收同比下降7.55%,凈利潤同比下滑43.01%。

對於業績下滑原因,有業內人士直言:造成業績下滑的核心原因在於其過度依賴生長激素業務。

公開信息显示,2022年1月,廣東省醫保局牽頭的11省聯盟集采發布文件,重組生長激素納入集采,長春高新的粉針降價進入集采。此外長春高新涉及的集采項目還包括河北省化學藥品及生物藥品集采、福建省第三批藥品集采、浙江省第四批藥品集采。雖然在2022年廣東聯盟集采中生長激素最終中標價僅降低13%,但這一政策信號已引發行業估值的重構。集采政策的實施,意味着生長激素產品的價格將受到更嚴格的控制,這將對整個行業的盈利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除了集采壓力,生長激素市場的競爭格局也在加劇。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數據显示,我國人生長激素市場規模正在經歷迅猛的增長。自2018年的40億元人民幣開始,這一数字在短短五年內激增至2023年的116億元人民幣,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23.9%。這一增長速度令人矚目,使我國成功超越了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生長激素市場。特別是長效生長激素市場,從零起步,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至2023年市場規模已達到29億元人民幣,其複合增長率更是高達57.4%。

在看似充滿機遇的市場背後,實則競爭激烈。諮詢機構數據显示,生長激素市場中,長春高新(旗下金賽葯業)佔據74%的市場份額,安科生物特寶生物等企業緊隨其後。目前市場上短效劑型仍佔據65%的市場份額,但長效製劑(如金賽增、TransCon hGH等)正以每年超過50%的速度搶佔市場。這一趨勢表明,長效生長激素產品正在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

“集采對生長激素市場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在適應症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集采將篩選出願意以最低價格生產銷售的廠商,因此,行業利潤率的下降和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是必然的。”前述行業分析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在商業化布局層面,鑒於現有生長激素銷售嚴重依賴院外市場(佔比超過60%),構建差異化的DTP藥房和互聯網醫療渠道將成為關鍵。廠商需要通過創新的銷售模式和渠道拓展,來應對集采政策帶來的市場變化,確保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此外,公司疫苗業務也在受挫。長春高新旗下長春百克生物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显示,公司多項關鍵財務指標出現大幅變動。報告期內,長春百克生物營業收入為1.6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70億元減少39.9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6.43萬元,與上年同期的6056.51萬元相比,大幅減少98.24%。公司表示,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帶狀皰疹疫苗銷售收入同比下降,且公司布局新銷售渠道、加大推廣宣傳力度增加銷售費用投入。

如此,長春高新急需尋找一條破局路徑。

赴港上市前景如何?

長春高新的困境折射出葯企對單一爆品的路徑依賴風險。當政策與市場突變時,“躺贏神話”終將破滅。眼下,對長春高新而言,破局的路徑在於推進赴港上市計劃。

為此,今年6月30日,長春高新召開第十一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啟動H股上市相關籌備工作的議案。僅僅三個月後,公司便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推進速度相當迅捷。公司表示,此次赴港上市是“為深化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加快公司國際化進程,增強公司在境外融資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司國際品牌形象”。

目前,長春高新的海外收入規模仍然很小,2024年僅為1.30億元。公司計劃“不斷擴大現有出口產品品類,拓展海外商業及學術活動”,但缺乏重磅產品支撐。從港股市場環境來看,近期內地生物醫藥企業赴港上市數量增多。Wind數據显示,截至9月16日,累計有77家按第18A章制度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合計首發募資約1298.22億港元,總市值約1.70萬億港元,涵蓋抗體、小分子、疫苗、創新醫療器械、手術機器人及細胞療法等領域。

赴港上市真能一勞永逸?對此,前述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儘管基本面紮實,但長春高新赴港上市仍面臨多重挑戰,需重點跟蹤以下風險:一方面,港股流動性與估值壓力。當前港股生物科技板塊整體情緒偏謹慎,新股破發率較高。長春高新雖為龍頭企業,但若市場環境低迷,H股發行估值可能低於A股,短期或面臨“AH折價”壓力。需關注保薦人中信建投國際的定價策略。  

另一方面,關注研發與商業化不確定性。儘管管線儲備豐富,但創新葯研發失敗率高,III期臨床結果、監管審批(如NDA通過率)、商業化放量節奏均可能影響業績預期。例如,15款1類創新葯中,若核心品種進展不及預期,可能導致市場信心波動。 

此外,關注行業政策與競爭格局。生物葯領域受醫保控費、集采政策影響顯著,疫苗板塊則面臨競品迭代。國際巨頭在基因工程、抗體藥物領域的競爭加劇,可能擠壓市場份額。 

“長春高新赴港上市是其從‘區域龍頭’向‘全球化生物葯平台’躍遷的關鍵一躍,短期看融資與品牌賦能明確,長期價值取決於管線兌現能力與國際市場拓展。”上述分析師指出,對於投資者而言,需權衡“高成長性”與“潛在波動性”,重點關注後續招股定價、管線關鍵節點及行業政策變化。

赴港上市或可輸血續命,但若不能重塑產品矩陣、提升創新效率,資本市場的耐心恐怕比集采降價更加殘酷。不過,也可以確定的是,長春高效若成功登陸港股,將有助於公司引入國際投資者,加速創新研發和國際化業務拓展。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財經APP

推薦閱讀: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