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可能發生的“熱錢”的衝擊絕不能掉以輕心。
9月17日,美聯儲宣布降息0.25個百分點,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降至4%~4.25%區間,開啟了本輪降息的第二階段。不同於紓困式降息,本次實施的降息為預防式降息,即在經濟出現局部放緩跡象時,央行為預防潛在的經濟金融風險爆發而前瞻實施的相對溫和降息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
預計今年剩下一個季度的時間內,美聯儲仍可能推進溫和降息,即1-2次,降幅為0.25-0.5個百分點;降幅多大,主要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態勢。當經濟增長和就業狀況明顯走弱,而通脹狀態較為溫和時,降息可能2次,降幅0.5個百分點左右;如果增長和就業較為平穩,而通脹卻明顯回升,則可能降息1次,降幅0.25個百分點。下一階段,美聯儲貨幣政策主要在刺激經濟和防控通脹兩大目標之間尋求平衡。
通常,美聯儲降息對股市較為友好,尤其是預防式降息有助於提高融資可獲得性,減少企業融資成本,激活併購交易,抑制金融市場風險溢價等。但本輪降息第二階段重啟對全球股市的积極影響不宜高估。
今年以來,全球股市在資金流向上出現了一系列值得關注的重要變化:
首先是美國股市資金持續流出。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公布的數據显示,今年上半年,投資於美股的美國長期股票型共同基金出現大規模資金外流,累計凈流出約2590億美元。7月凈流出額更是高達3574.3億美元,遠超6月的616.5億美元。流出的很大一部分資金其實是從美國股市流向美國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美國本土債券型基金7月獲得368.2億美元凈流入,較6月142.2億美元的凈流入規模大幅增加;貨幣基金7月凈流入529.5億美元,是6月的3倍。
事實上,從美國股市流向其他國家股市的資金規模較為有限。據統計,7月除美國以外的全球股票基金獲得了136億美元的流入,創下了自2021年12月以來的最高紀錄,但就絕對規模來看,依然較為有限。與此同時,7月全球多家基金、投行的基金經理和客戶仍將其資金中對美股的配置比例保持在60%左右,或僅小幅下調,這表明儘管資金從美國股市流出現象的確存在,但在全球資金整體布局中,美股依然佔據主導地位。
亞洲、歐洲的股市接受了相對較多的美國股市流出資金。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显示,2025年上半年外資凈增持境內股票和基金101億美元,扭轉了過去兩年總體凈減持的態勢。其中5、6月份,凈增持規模增至188億美元,显示全球資本配置中國境內股市的意願顯著增強。在外資流入、貨幣寬鬆等积極因素的推動下,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股市今年均實現了兩位數的漲幅。4月以來,外資持續流入日本股市,包括橋水在內的全球頂級基金紛紛調倉布局日股。
當前美股資金流出的主要方向是“資產配置再平衡”。美股資金外流確實存在,且規模不小,但主要流向美國境內的債券和貨幣市場,是從風險較高的權益類資產轉向穩健型資產,而非大規模轉戰海外股市。換言之,投資者行為更偏向“避險”而非“換市”,反映出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和就業疲弱、政府債務壓力不斷增大、美股高估值、政策不確定性等因素的擔憂,是一種風險偏好水平下降的表現。
儘管美國以外的全球股市的確吸引了部分資金,尤其是歐洲、中國等市場的吸引力明顯增強,但規模相對有限,更多仍體現為“結構性機會”。其實質性的原因在於,非美市場並未形成有效的吸引力:歐洲經濟受地緣衝突影響,持續低速增長,投資風險較大。中國經濟受到關稅戰、全球產業鏈重整等外部壓力;內部經濟基本面尚未呈現強勢,內需依然不足,境外投資者依然認為仍存在不確定性,市場的國際吸引力提升需要有個過程。其他經濟體的規模較為有限,也難成氣候。當前資金從美股流向非美市場,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估值修復、政策催化與美元走弱下的戰術性調倉,而非對美股長期趨勢失去信心。未來是否會出現更大規模的資金流出浪潮,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未來一個階段,當美聯儲繼續採取較為溫和的預防式降息策略時,美國股市多數資金可能仍將停留在美國金融市場“內循環”,但一部分“聰明的錢”可能會流出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優質資產和低估值資產。其中,歐洲、日本等發達市場受益更為普遍,而新興市場則更多表現為結構性流入。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將視內需發展狀況而變化。
當美聯儲在特朗普政府施壓下採取激進大幅降息策略時,全球股市可能會因流動性泛濫而階段性(如3-6個月)出現普遍受益的局面。不但與美股走勢高度相關的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股市將受到美國股市的推動,中國、印度、東盟等新興市場股市也將不同程度承接更多短期跨境資本,即“熱錢”流入的衝擊,同時本國利率政策也將獲得更大的下調空間。
歷史經驗揭示,對一個經濟體來說,“熱錢”快速且大規模流入並非好事。需要警惕的是,一旦美國貨幣政策在通脹大幅反彈壓力推動下被迫收緊時,由於利率剪刀差迅速拉大疊加美元指數快速走強,“熱錢”很可能急劇轉向流出,從而對全球股市帶來重大負面衝擊,尤其是一些經常賬戶赤字、外債佔比高的新興經濟體(如阿根廷、土耳其、印尼、巴西、南非等)的股市很可能應聲而落、遭受重挫。
近年來,我國股市的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對可能發生的“熱錢”的衝擊絕不能掉以輕心。(作者系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