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9月27日第9期雜誌
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CPCA統計,中國8月乘用車銷量為199.5萬輛,其中新能源車(NEV)銷量為110.1萬輛,滲透率已達55.2%!新能源車中,純電動車(BEV)銷量約66萬輛,插電混合動力車(PHEV)銷量約44萬輛。如此看來,純電動車銷量都已經佔據三分之一的份額。著名S型曲線理論認為,當一個新興行業或者新技術滲透率達到50%前後,便會出現“短暫衰退”局面,因為此等新興行業或者新技術呈現過度投資現象,此時將進入淘汰賽階段。
去年8月,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中期業績報告會上指,中國車市將進入淘汰賽,部分車企將成“恆大”。而到今年5月,在與財經CEO訪談中魏董則指中國汽車界“恆大”其實已經出現,只是尚未爆煲而已。他說:“現在汽車產業裡邊的恆大已經存在了,只不過是沒爆而已……(大面積)純電車虧損特別嚴重,根本形成不了一個商業閉環,所以今後怎麼發展?大家還都在賠着錢賣。”此言一出,輿論嘩然,坊間熱烈討論誰是汽車界“恆大”——大家都明白何謂“恆大”。
不妨查閱財報,看看中國各大汽車公司幾斤幾兩?
表:幾大車企半年度財務信息

注:除推算出來的名義槓桿、純利率外,上述其他數據作者都作了取整數處理。
來源:企業財報,卧龍
上述表格僅統計在A股上市汽車公司。粗略一看,賽力斯名義槓桿最高,4.18倍,危險!不過其純利率有4.64%。廣汽集團上半年虧損25億,危險!但其名義槓桿在幾家大公司中最低,只有1.81倍,肉厚。比亞迪名義槓桿亦比較高,但純利率4.17%,且銷量最大。相對而言,長城汽車數據比較靚麗,純利率最高,有6.83%,其名義槓桿2.63倍,中規中矩。如此看來,是否汽車界“恆大”存在於境外上市公司之中?
若是看上述汽車公司股價走勢,廣汽集團及長城汽車均是連續多年下跌走勢,慘不忍睹。長安汽車2022年開始橫盤震蕩至今。賽力斯乃車壇新丁,2023年股價見底后飈升,去年底以來,近期雖然創新高,但升勢乏力,明顯落後大市。上汽集團自2018年見頂后股價一路下跌,去年9月開始反彈,中期表現較好。比亞迪是唯一表現較好者,2018年以來股價大幅飈升,去年初以來股價仍能升超過一倍,唯5月份以來股價持續調整,嚴重落後大市。

國產新能源車今年取得巨大成績,但整體股價走勢不盡人意。目前中國股市進入牛市,汽車股走勢尚且如此,一旦大市結束牛市,甚至乎進入較大調整期,汽車股是否會大調整?
從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走勢圖分析。2017年滲透率突破1%達到1.2%,中國新能源車進入創新期;2020年滲透率突破10%,達到12%,中國新能源車進入增長期;2024年滲透率達到47%,接近50%,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接近臨界點。2024年已有車企掌門人認為中國車市將進入淘汰賽,到今年更是出現“汽車界‘恆大’已經存在,只是未爆”如此言論,這與S型曲線理論非常吻合。
早在2022年9月,我寫過一篇文章《新技術浪潮與股市走勢》,分上中下集發表。其中上集介紹如何投資新技術股:S型曲線投資法,在滲透率突破10%之際為最佳買入時機,到接近50%時為賣出時機——因為此時行業將因為過度投資而進入一個“短暫崩潰期”,股價亦因大幅飈升而暴跌。
回顧當年美國汽車股走勢。1900年全美汽車數量低於8000部。1903年福特公司成立,1908年通用汽車成立,同年福特發布Model T,售價825美金(大約相當於當時工人一年收入),比同類型車兩三千美金平一大截。1914年更採用流水線生產Model T,成本大減,售價跌至290美金引發搶購潮,同年美國城市汽車滲透率突破10%,進入快速增長期,到1921年滲透率達到50%。DJIA自1914年7月低點51點升至1919年11月119點,升幅1.3倍;而同期汽車股升幅則是DJIA幾倍。在美國汽車滲透率達到50%前後,美國汽車股見頂大跌,自1919年第四季至1922年2月,標普汽車股指數暴跌71%,而DJIA自1919年11月跌至1921年8月低點,跌幅約47%。
該文下集則詳細分析了新技術電動車兩個品牌:特斯拉及比亞迪其股價走勢。當時認為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只有26.7%,比亞迪股價未見頂。當時指“比亞迪H股由2011年9月低點升至2017年10月為第[1]浪,跌至2020年3月低點為第[2]浪,再升至2021年10月26日結束第[3]浪,接着進入第[4]浪下跌。現在修改波浪級別,重新劃分如下:第[1]浪,由上市之初升至2004年3月高點;第[2]浪,由2004年3月高點跌至2005年9月低點;第[3]浪,自2005年9月低點升至2009年10月高點;第[4]浪,從2009年10月高點跌至2011年9月低點;第[5]浪,2011年9月低點
至今,可能於今年5月高點已經結束。

第[5]浪之中,更小級別波浪劃分如下:[5]浪(1),內部1、4重疊,傾斜三角形走勢,由2011年9月低點升至2017年10月高點;[5]浪(2),自2017年10月高點跌至2020年3月低點;[5]浪(3),從2020年3月低點升至2021年10月高點;[5]浪(4),由2021年10月高點跌至2024年2月低點;[5]浪(5),由2024年2月低點升至今年5月高點。

如何確認[5]浪(5)已經結束?關鍵在於浪型內部結構。觀察[5]浪(5)內部更小級別子浪,每一個子浪均為3浪結構,儘管其中未出現1、4重疊,但仍然是屬於楔形機構,內部結構為3-3-3-3-3。
再看比亞迪A股走勢。第(1)浪,由上市后至2015年6月高點結束。第(2)浪一路震蕩跌至2018年8月低點。之後展開第(3)浪上升:(3)浪1由2018年8月低點升至同年11月高點,(3)浪2為擴張平台跌至2019年11月初低點,(3)浪3以延伸浪姿態持續上升至2021年2月高點,(3)浪4為鋸齒型態急跌至同年5月低點,(3)浪5則升至同年10月高點。第(4)浪同樣是擴張平台(但規模比浪2要大得多),跌至2024年2月低點。第(5)浪,一個楔形升至今年5月歷史最高位結束。

假設一位投資者於2020年5月走勢小平台買入比亞迪A股,買入價大約17元,目前股價107.5元(9月25日收盤,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達50%),理論上獲利5.3倍,正完美實踐S型曲線投資法。接下來,等待行業將進入S型曲線“短暫衰退期”,股價大幅調整,伺機再入市。然後享受S型曲線中增長期下半場——滲透率由50%上升至90%這一段,屆時是淘汰賽勝利者股價的大牛市。
(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