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國有景區門票降價 門票降價倒逼景區轉型

  “十一”黃金周前多地景區迎降價潮 推動門票經濟向全域游產業轉型

  來源:長江商報

  記者 李璟

  中秋剛過,國慶又至,隨着黃金周而來的,還有各大旅遊景區的降價潮。此前,截至8月底,全國已有21省份出台了(已實施或發文對外公布)157個景區降價(或免費開放)措施,另外,25個省份確定了“十一”前擬降價(或免費開放)的157個景區名單,9月20日,嵩山少林寺、九寨溝、峨眉山、樂山大佛等熱門景區加入降價行列……“十一”降價名單上的景區數量達到314家。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副院長龔箭告訴長江商報記者,雖然此舉將會減少景區的門票收入,但也可更好地促動企業從“關上門”的門票經濟轉向全域旅遊的發展,倒逼景區轉型。

  多地出台國有景區門票降價方案

  9月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工作會,要求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進度,確保今年“十一”黃金周前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並公布了降幅在20%以上的國有景區名單。

  據了解,涉及的314個景區中,包括121個5A級景區,在所有249個5A級景區中佔比近一半,降價幅度最高超50%;4A級景區155個。按降幅統計,擬實行免費開放的景區30個,降幅在30%以上的29個,在20%-30%的48個。其中,四川、新疆、湖南三省區涉及景區最多,降價幅度也較大。例如四川明確9月20日起,對九寨溝等六大景區降低門票價格,並實行最高限價管理,六大景區降價數額在10~30元不等,降幅為11%~15%。

  日前,湖北省物價局也發布了關於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的指導意見,決定降低湖北省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9月30日前,全面完成降低5A級景區門票價格;10月31日前,全面完成降低4A級景區門票價格工作。山西省發改委此前也宣布,將其國有及國有控股A級景區門票價格繼續執行統一降價15%的優惠政策,執行至2019年底。此外,江蘇、陝西、山西、山東等省份也已落實了國有景區降價計劃,預期降幅可達10%到30%。

  湖北省物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應該為全民提供服務,應扭轉一些景區過度追求經濟效益,重開發、輕保護,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局面。

  長江商報記者了解到,不少地區降價措施已經落到實處。比如,湖北省神農架林區此前宣布六大核心景區自2018年9月1日起全面降價,日前,神農架林區發改委組織人員對神農架林區國有生態旅遊區內“六大景區”門票降價政策及相對封閉景區內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政策執行情況進行了專項檢查。經檢查,各景區均按降價后的門票價格執行,相對封閉景區經營者都能按要求執行商品價格,商品價格降價率最高達53%。

  門票降價倒逼景區轉型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髮現,近年來,國內一些知名景區遊客人數已經開始下降。在上市旅遊景區企業中,今年上半年,黃山旅遊桂林旅遊張家界等遊客接待量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黃山旅遊接待進山遊客148.14萬人,同比下降高達9.91%。而事實上,黃山旅遊自2012年接待人數突破300萬后,增速逐年下滑。

  景區過於依賴門票經濟,被認為加重了遊客的旅遊負擔,同時也不利於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此前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於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 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也提到,一些地方過分依賴門票經濟,門票價格“額外負擔”過重問題突出。

  日前,峨眉山風景區發布公告稱,此次門票平均價格降幅約 13.5%,參照 2017 年度遊客人數計算,預計 2018 年公司門票收入減少約 1000 萬元;2019年公司的門票收入將減少約 5000 萬元。景區門票降價的措施也給景區方面帶來不小的運營壓力。

  “門票降價從景區直接經營收入而言,肯定是一種損失。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是促進一些傳統旅遊景區轉型的大好時機。”龔箭說,杭州西湖景區取消門票,成為全國第一個免費開放的5A級景區。沒有了門票收入,但隨之帶來旅遊總人數和旅遊總收入的大幅增長,成功帶動了杭州的經濟發展。

  他認為,走出“門票經濟”的景區,下一個方向將是產業經濟。有些景區已經在產業經濟上有成功的探索。例如湖北的神農架景區,在降低門票價格的同時,着力提升配套服務能力,圍繞“旅遊+”要素產業鏈逐步完善,山野菜、中草藥、雲霧茶等農林特色產業體系日漸成熟。把景區單純的門票經濟屬性降下來,進一步發揮旅遊的帶動作用,探索更多業態的旅遊經營方式,與旅遊相關的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多種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現在要做優質旅遊,實現產業升級,消費升級。”龔箭說,一個好的旅遊產品項目,要讓玩的開心吃的開心,還可以買一些產品帶回去。遊客住在民宿、農家樂,還帶動了周邊的旅遊扶貧項目,甚至可以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這實際上是一個能撬動整個全域旅遊經濟發展的舉措。”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推薦閱讀: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