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姜超論如何應對經濟下行:關鍵在於財政發力

  貨幣政策與經濟周期

  ——兼論如何應對經濟下行?

  (海通宏觀每周交流與思考第288期,姜超等)

  摘 要

  上周全球股市集體跳水,不僅美股從歷史高點大幅下跌,歐洲和日本股市今年以來漲幅也全都轉負,而A股也創下了近4年以來的新低?究竟市場在擔心什麼?未來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風險有多大,出路在何方?

  美債利率飆升,貨幣收縮警鐘!

  在最近兩周,全球經濟最大的警鐘來自於美國利率飆升。上周10年期美國國債利率一度達到3.23%,已經超過了2013年的峰值,創下11年6月以來的7年新高。

  從美聯儲發布的最新預測來看,18年12月還有一次加息,19年加息3次,到20年加息一次。期貨市場數據显示,目前市場預測今年12月再度加息的概率高達80%,19年前3季度還有2次加息。

  除了加息以外,影響美債利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美聯儲縮表。從2017年10月中旬美聯儲啟動縮表到現在,美聯儲的總資產減少了約3000億美元,相比於當時4.52萬億美元的歷史峰值萎縮了約6.5%,已經降至14年3月的資產規模水平。

  由於美聯儲是全球最重要的央行,其加息和縮表敲響了全球貨幣緊縮的警鐘。

  為何美聯儲加息的影響如此重要?原因在於央行利率是影響現代經濟周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市場經濟與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現象。我們以前學習課本,講到資本主義社會定期會出現倒牛奶、扔設備等怪現象,其實就是發生了經濟危機。而在美國,由於在19世紀末期經濟危機頻發,差不多每隔3年就會出現一次經濟衰退,後來美國人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經濟周期的機構,全稱是NBER,也就是美國經濟研究局。

  而根據NBER的記錄,在20世紀以來,美國一共發生過22次經濟衰退,平均每隔6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經濟衰退。其中每一次經濟衰退持續的時間平均是15個月,而每一次經濟繁榮持續的時間平均是60個月。其中衰退時間最長的是1929年大蕭條,經濟危機持續了43個月,而繁榮持續持續時間最長的是1991年-2001年,經濟景氣持續了120個月。

  08年次貸危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美國經濟危機,NBER記錄其發生於07年12月,到09年6月危機結束開始新一輪復蘇,到目前為止已經持續繁榮了112個月,復蘇時間位列過去160年所有經濟周期的第二位。

  問題是,為何經濟時而衰退時而復蘇,到底有沒有什麼因素在影響着經濟周期的變化?

  經濟周期與投資波動。

  在經濟周期出現以後,經濟學家就開始對它進行研究,目前公認的經濟周期有四種,主要是從持續時間的角度進行的劃分:

  最短的是基欽周期,其持續時間在3-4年左右,往往是由存貨的波動所引發,所以也稱為存貨周期。比如說在經濟下行期,企業的產品往往就開始積壓,導致存貨上升;而一旦經濟開始繁榮,企業產品供不應求,存貨就會開始下降。

  其次是朱格拉周期,持續時間在7-10年左右,主要由企業設備投資的變化所引起,所以也稱為設備投資周期。企業的經營決策通常着眼於中長期,如果決定增加設備,往往是着眼於未來10年的發展,而一旦決定縮減設備,也往往是判斷未來好幾年都沒機會。

  再次是庫茲涅茨周期,持續時間在20年左右,主要由建築業的波動所引發,也就是房地產周期。從長期來看,房地產的主要需求來自於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因此其周期通常伴隨着一代人的成長,而在一代人老去之後,往往要等到下一代年輕人出現,才會誕生新一輪房地產周期。

  最後是康波周期,持續時間在50-60年左右,是經濟運行中最長的周期,通常認為是由技術創新所驅動,代表了大的技術周期。根據經濟學家范杜因的研究,現代人類經濟已經經歷過5輪長波周期,其中1780年代紡紗機和蒸汽機的發明產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1840年代進入鋼鐵和鐵路時代,1890年代進入電氣和重化工業時代,1940年代進入汽車和自動化時代,目前處於1990年代開始的信息技術時代。

  而在康波周期中,又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四個階段,通常經濟繁榮期長達20年,經濟衰退、蕭條和復蘇期的持續時間在10年左右。08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被認為是本輪經濟繁榮期結束的標誌。而按照持續時間來推算,很多人擔心從09年到18年代表着本輪經濟的衰退期,而從19年開始可能步入經濟蕭條期,而到2030年以後才會進入新一輪復蘇期。

  如果使用經濟周期理論來研究經濟波動,假如發生經濟衰退,好像上面的每一種說法都有道理,無論是庫存的下降、企業設備投資的下滑、地產投資的回落、還是技術進步的衰竭,貌似都可能是經濟下行的原因,那麼上述周期理論有沒有共同之處呢?

  我們發現,經濟周期理論的核心是研究投資的波動。如果觀察美國經濟中投資的構成,可以分成三大類:分別是存貨投資、住宅投資和非住宅投資,而在非住宅投資當中,主要又包括了企業設備投資和知識產權投資,而存貨、住宅、設備和創新這四大投資恰好就對應到了上述的存貨周期、設備投資周期、房地產周期以及技術創新周期。

  為什麼是投資的波動產生了經濟周期?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來源。在生活當中,有句話叫做勤儉持家,如果有誰長期大手大腳花錢而不存錢,那麼通常會晚景凄涼。而宏觀經濟其實和微觀生活是一樣的,經濟扣除消費之後剩餘的部分是儲蓄,而在宏觀上儲蓄和投資是恆等式,所以投資代表了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

  因此,雖然美國的消費佔據了經濟總量的70%,而投資占經濟總量的比例只有17%,但恰恰是這17%的投資部分的波動產生了經濟周期。

  貨幣政策與經濟周期。

  如果我們理解了投資對經濟周期的影響,就會發現還有一個因素對經濟周期也產生着決定性的影響,那就是利率,因為利率是影響投資行為的重要因素。

  我們把過去100多年的美國經濟周期做成一張圖,再把美國的官方利率放進去,可以發現兩者走勢存在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基本上在任何兩次經濟衰退之間,都存在着一個完整的利率周期,也就是說,每一次經濟衰退發生以後,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就開始大幅下降,然後過一段時間美國經濟就開始重新復蘇,再過一段時間利率又重新開始上升,而等到利率上升到高點的時候、往往又會引發下一次經濟衰退。

  為什麼利率和經濟周期的關係這麼密切?

  其實從儲蓄和投資的角度很好理解利率對經濟的作用。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經濟蕭條了,那麼居民肯定不願意消費、而願意多儲蓄,而經濟蕭條時企業肯定不願意投資,這意味着在資金市場上會發生供過於求,儲蓄資金供給超過投資資金需求,這必然會導致利率的下降。而在利率下降到足夠低以後,居民發現儲蓄不划算,慢慢開始增加消費,而企業發現利率太低以後又逐漸願意投資,這樣經濟慢慢就開始復蘇了。反過來的過程也是一樣的。

  但是當我們談利率的時候,其實有兩個概念,在最開始我們講的是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這其實是政策利率,而另一個是市場利率,那麼到底是哪一個在影響經濟周期的變化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和央行的歷史有關係。其實在美國,最早的時候並沒有中央銀行,最初誕生的是各家商業銀行,就好像中國清朝的錢莊一樣,沒有央行其實市場經濟也能運作。但是後來,大家發現經濟經常會周期性的衰退,而又沒有人喜歡經濟衰退,同時大家又發現了利率和經濟周期的關係,利率是影響經濟周期的核心因素,所以後來大家就發明了央行,美聯儲是1913年才成立,而其成立的目的其實就是來調控利率,避免經濟陷入長期衰退的困境。

  而隨着央行的誕生,經濟周期其實也發生了變化。在央行誕生之前,經濟周期是自然發生的,而利率是依附於經濟周期波動的。而在央行誕生之後,利率在很大一部分時間變成了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

  比如說08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後,按照1929年大蕭條的經驗,可能全球經濟會陷入好幾年的經濟蕭條,但是美聯儲隨後立即大幅降息至零利率、加上大規模QE,結果經濟衰退了一年左右就重新開始復蘇了。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由於05到07年美聯儲持續加息,最終刺破了美國的地產泡沫,引爆了08年金融危機。

  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市場對於美債利率飆升做出如此劇烈的反應,因為這一輪美國加息已經持續了3年時間,即將進入加息周期的尾聲,而按照歷史經驗,這通常預示着離經濟下一次衰退的發生不遠了。

  央行,經濟周期的看門人。

  如果我們理解了央行誕生的歷史,以及利率與經濟周期的關係,其實就能夠理解央行對於現代經濟周期的重要意義,它是經濟周期的看門人:一方面防止經濟過熱、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經濟過冷。也就是說,哪怕是在經濟繁榮期,其實也不能過度樂觀,因為央行的緊縮會慢慢給經濟降溫。而在經濟衰退期,其實也不宜過度悲觀,因為央行會出來寬鬆,經濟慢慢也會改善。

  從美國的歷史數據來看,自從美聯儲誕生以後,其經濟周期確實發生了良性的變化。

  在美聯儲誕生之前的60年,美國發生了16次經濟衰退,其中每次經濟衰退平均持續23個月,而經濟繁榮平均持續26個月。但在美聯儲誕生以後的105年中,美國發生了19次經濟衰退,其中每次經濟衰退平均持續14個月,而經濟繁榮平均持續50個月。也就是得益於央行的誕生,美國經濟衰退發生的頻率變低,經濟衰退持續的時間變短,而經濟繁榮持續的時間變長了。

  如果我們理解了央行的作用,其實對於未來的全球經濟未必需要極度恐慌。很多人擔心的是美聯儲加息導致再次發生全球金融危機,但其實我們要反過來思考,如果恐慌來自於美聯儲加息,其實現在美聯儲的所有加息都是在為未來的過冬準備糧草,現在的美聯儲加息使得經濟沒有更好,而未來即便經濟再次衰退,只要美聯儲擁有再度降息的空間,其實很快經濟就可以再次復蘇。而且從美國的歷史來看,其經濟衰退的時間通常都比較短暫。

  為何貨幣政策會失效?

  雖然從美國來看,央行的貨幣政策對於經濟周期有着決定性的影響,但是在其他國家,貨幣政策並不是萬能的,經常會失效,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日本的流動性陷阱。在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後,經濟陷入長期的蕭條。雖然日本央行已經實施了近20年的零利率,但是日本經濟長期低迷,零利率加上量化寬鬆也未能促進經濟復蘇。

  二是拉美的滯脹陷阱。由於委內瑞拉、阿根廷等拉美國家長期靠舉借外債來發展經濟,而且實施高福利政策吸引選票,導致其國內貨幣長期超發,而匯率長期貶值,從而產生了滯脹。因此雖然經濟下行需要央行降息應對,但匯率貶值和通脹壓力往往使得央行被迫加息,從而加劇了經濟衰退。

  日本出現流動性陷阱,意味着低利率也未能刺激投資需求的回升。這個背後有多種解釋,從資金供給來說,雖然央行低利率在刺激企業投資需求,但由於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後,大量銀行資產出現了壞賬,而且沒有及時剝離,使得日本銀行缺乏信貸供給的意願。從資金需求來說,在低利率環境下雖然日本政府部門大幅擴大基建投資,但由於人口老齡化等原因,企業設備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一直未能恢復,使得經濟長期低迷。

  而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以及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其實在於缺乏獨立的貨幣政策。理論上在一個國家經濟衰退的時候,央行就應該降低利率。但是80年代以及98年都恰逢美元的兩次加息和升值周期,導致大量舉借外債的拉美和亞洲經濟體匯率貶值、被迫跟隨美國加息,結果導致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蕭條。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下行?央行有能力,財政需發力!

  理解了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以及央行貨幣政策的作用和局限,其實可以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有着更為客觀的判斷。

  首先,目前經濟的主要問題在於過去貨幣超發。從經濟周期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當前的主要挑戰來自於設備投資和房地產投資,08年4萬億導致產能過剩,而15年的貨幣再度放鬆加劇地產泡沫,而所有這些經濟問題都與過去貨幣政策過於寬鬆有關係。

  其次,過去兩年的去槓桿值得肯定。從17年開始,央行就開始了金融去槓桿,這相當於開始了反周期的對沖政策。在過去兩年,我們的廣義貨幣M2增速從10%以上降至8%,包括影子銀行的金融機構總資產增速從17%降至7%,金融機構貸款平均利率從5.22%升至6%,居民房貸利率從4.52%升至5.6%。正是因為這些緊縮性政策,所以使得中國經濟的債務率開始企穩,地產泡沫逐漸得到了抑制,而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其實也和持續的貨幣緊縮有關。

  未來,中國央行具備再寬鬆能力。如果把利率看做是經濟周期的重要原因,那麼中國其實更像美國、日本和歐洲,因為我們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和獨立的貨幣政策,這一點與拉美國家和98年的亞洲國家有着本質區別。

  今年面對美國加息和美元升值的壓力,阿根廷匯率貶值了50%,利率上調到了50%。而中國的人民幣雖然今年以來也在貶值,但是我們的無風險利率出現了顯著下降,比如說10年期國債利率從年初的4%降至3.6%,餘額寶收益率也從4%降至2.7%,中美利率今年以來明顯脫鈎,這說明中國具備主動下調利率的能力。

  中國商業銀行有放貸能力。從商業銀行資產角度來看,經過過去幾年的去產能,中國工業品價格明顯恢復,因此製造業行業的壞賬擔心明顯減輕。但是另一方面,則是銀行房地產相關貸款持續高增,未來如果房價明顯下跌,則不排除會擔心銀行資產質量的問題。

  但是中國的房貸與美國有差別,美國08年發放了大量次貸,也就是低首付貸款,而且美國存在個人破產制度,房價暴跌導致居民棄房,形成大量壞賬。而中國的首付比例嚴格,而且沒有個人破產制度,即便房價大幅下跌,居民房貸方面的壞賬有限。主要是房地產開發貸款方面有壞賬風險,但目前房地產行業本身在向龍頭企業集中,其抵禦風險能力相對較強,所以整體來看對中國商業銀行壞賬風險的擔憂有限。

  而且美國次貸危機以後是把商業銀行國有化,通過政府注資恢復其放貸能力。而中國的主要商業銀行都是國有銀行,其放貸能力其實無需懷疑。

  關鍵在於財政發力。問題是,如果我們迎來新一輪寬鬆貨幣政策周期,中國經濟會不會重走舉債發展和地產泡沫的老路,這樣的話其實相當於過去幾年去槓桿白做了。

  我們認為,從投資的角度出發,中國未來不宜啟動地產投資,而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啟動設備投資的空間也不大,因此在短期可以通過基建投資來托底,而長期真正的希望其實在於啟動技術創新周期。

  從美國來看,之所以其經濟長期繁榮,在於其經濟的投資率雖然不高,但是其知識產權投資佔GDP的比重超過4%。從微觀來看,美國的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搞研發,17年美國上市公司平均的研發費用超過2億美元,是中國A股上市公司均值的10倍,美國亞馬遜公司去年投入200多億美元做研發,是A股研發投入最多的中興通訊的10多倍。所以美國是靠着技術創新帶來了長期經濟繁榮,美國上市公司靠研發越做越大,蘋果和亞馬遜成長為市值1萬億美元左右的巨大企業。美國08年的加息刺破了地產泡沫,但隨後的降息和減稅其實是激發了新一輪技術創新投資。

  所以,借鑒美國的經驗,中國經濟要想迎來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堅定不移管住影子銀行、金融去槓桿,打擊地產泡沫,同時央行可以適度放鬆整體的貨幣政策,為企業部門投資減負,而更重要的是加大財政政策力度,尤其是大幅減稅降費,增加企業利潤率,增加企業研發的能力和動力,這樣未來中國經濟才有希望真正走出經濟下行的挑戰。

  一、經濟:外需反彈,內需續降

  1)出口增速回升。9月我國以美元計價出口同比從8月的9.1%大幅回升至14.5%。9月美國、日本PMI保持大體平穩,而歐元區PMI延續回落趨勢。

  2)外需整體反彈。從國別和地區來看,9月我國對美國(14.0%)出口增速繼續回升,對歐盟(17.4%)、日本(14.3%)出口增速也大幅反彈。新興經濟中,對印度(20.0%)、香港(18.6%)、韓國(2.7%)出口增速均明顯回升,對東盟(14.1%)出口增速略降。

  3)進口增速續降。9月我國進口同比增速從8月的19.9%繼續降至14.3%,印證9月國內生產、需求仍弱。從數量看,9月我國進口鐵礦石(-9.1%)、原油(0.5%)、集成電路(7.5%)和大豆(-1.2%)增速下降,進口銅(21.2%)增速回升;從金額看,進口鐵礦石(-8.8%)、原油(46.6%)同比明顯回落。

  4)出口依舊承壓。9月24日美國開始對來自中國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的關稅,到19年1月1日稅率將提至25%,因而當前搶出口衝動仍在。但從中國PMI新出口訂單分項持續下滑的趨勢來看,搶出口效應逐漸減退後,我國出口仍將面臨壓力。

  二、物價:通脹走勢分化

  1)食品價格企穩。國慶期間糧食、肉禽價格保持平穩,蔬菜價格小幅上漲,食品價格環比上漲約0.1%。

  2)9月CPI繼升。9月商務部食用農產品價格、農業部農產品批發價格環比漲幅分別為4%、6.1%,預測9月食品價格環比上漲2.7%,9月CPI升至2.7%。

  3)9月PPI回落。9月以來鋼價、煤價、油價高位震蕩,截止目前9月港口期貨生資價格環漲0.5%,預測9月PPI環漲0.3%,9月PPI同比漲幅回落至3.4%。

  4)通脹走勢分化。由於食品價格漲幅連續兩個月超預期,使得8、9兩月的CPI出現明顯上行,4季度CPI或將升至2.5%-3%之間的5年高位。但在工業品價格方面,由於國內經濟持續下行,4季度PPI有望持續回落,我們預測年末PPI有望降至2%以下,通脹走勢仍趨分化。

  三、流動性:貨幣依舊寬鬆

  1)貨幣利率大降。上周貨幣利率大幅回落,其中R007均值下行31bp至2.66%,R001上行1bp至2.47%。DR007下行12bp至2.6%,DR001下行1bp至2.43%。

  2)央行大幅投放。上周公開市場操作暫停,當周逆回購到期回籠600億。上周央行宣布大幅降准1%,可以釋放資金1.2萬億,其中4500億元用於償還當日到期的MLF,另外再釋放增量資金約7500億元。

  3)匯率繼續貶值。過去兩周美元指數下跌,人民幣兌美元繼續貶值,在岸、離岸人民幣分別貶至6.91、6.92。

  4)貨幣依舊寬鬆。上周易綱行長表示中國經濟繼續平穩運行,年初設定的增長目標預計可以實現,物價基本平穩,宏觀槓桿率已經穩定。年初以來央行已經4次定向降准,而央行稱降准仍屬於定向調控,未來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注重定向調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這意味着降准仍將持續,而貨幣將保持在充裕狀態。

  四、政策:增值稅改革有望啟動

  1)推進國企混改。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表示,抓好工業類國企體制機制轉換,有條件的要积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主業處於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工業類國有企業,要积極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革,有條件的要积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根據不同企業的功能定位,逐步調整國有股權比例,引入“积極股東”,形成股權結構多元、股東行為規範、運行高效靈活的經營機制。

  2)增值稅改革有望啟動。中國經營報報道稱,稅務系統人士表示,對於增值稅改革的工作,目前相關部門也已啟動,包括稅率合併以及下調等事宜都在進行測算;此前稅務機關曾找第三方機構測算稅率下調后的影響,因此年內有可能隨時出台政策。

  3)促進消費發展。國務院印發《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進一步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准入;完善有利於促進居民消費的財稅支持措施,推動消費稅立法,制定出台新個人所得稅法相關配套制度和措施;完善促進實物消費結構升級的政策體系,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

  五、海外:美國股市動蕩,意大利擴大預算赤字

  1)美國股市動蕩。上周三、周四美股接連下挫,拖累全球股市陷入動蕩,道指两天內跌超1300點,標準普爾500指數跌超5%,對此,美國總統特朗普接連發話指責美聯儲加息過快,而美國財長姆努欽表示,美國經濟強勁,通脹仍在控制之中,股市出現修正是自然現象。

  2)美債利率創新高,但CPI略有回落。上周二,美國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3.23%,創七年新高,30年期國債收益率觸及3.43%,創四年新高。但上周四公布的9月美國CPI略有降溫,受租金成本增速放緩和能源價格下跌的影響,美國9月CPI和核心CPI同比分別為2.3%和2.2%均低於預期,隨後美債收益率有所回落。

  3)美國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低於預期。上周五公布的美國10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99,低於預期的100.5和9月前值100.1。此外,10月消費者現況和預期指數小幅下降,1年通脹預期小幅回升至2.8%,而5年通脹預期降至2.3%的年內最低水平。

  4)意大利擴大預算赤字目標。上周意大利公布了2019年的預算赤字目標為2.4%,這一比例大幅超過歐盟為上一屆意大利政府設定的2018年1.6%和2019年0.8%的目標,意大利政府需在10月15日前向歐盟提交預算草案進行審批。

聲明: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推薦閱讀: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