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誰在賣出 未來還能賣多少?

  ‘信·策略’103期丨誰在賣(2018.10.15-10.19)

  來源:中信證券

  寫在前面

  上周的10月度策略,我們認為外圍風險事件將對市場預期造成較大衝擊,而國內經濟有韌性、政策积極信號及增量資金進入有助於預期的修復。市場將在錯綜複雜的背景下砥礪前行。 

  在節后第一周,受海內外風險因素的影響,A股市場大幅回調,更跌破了長期堅守的“熔斷底”2638點。

  那麼是哪些投資者在賣出?未來還能賣多少?怎樣避免出現連鎖反應?我們本周策略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從投資者行為和資金流動分析,上周市場主要賣出者或為股權質押平倉者、融資賣出者及海外投資者。

  ❶ 股權質押面臨平倉風險,引發投資者集中賣出。

  上周市場波動幅度較大,疑似觸及平倉市值已從7300億上升至9900億。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其股東質押的股份遭遇平倉已被動減持,且有約50家公司股東因觸及平倉線而進行補充質押。

  質押風險的爆發極大打擊了投資者信心,繼而引發投資者集中賣出,造成市場的大幅調整。

  ❷ 融資額大幅下降95億,打擊市場信心。

  上周融資餘額減少95億(截止周四),僅10月11日就減少141億元。根據微觀調研結果,當日出現大量客戶被強平或追加保證金,形成槓桿踩踏效應,對市場信心的挫傷較大。

  ❸ 海外資金單周凈流出170億,為史上次高值。

  在美元指數走強、人民幣匯率貶值的背景下,外資投資風險加大;同時A股市場大幅調整,外資投資組合內個股或觸及止損線。外資主動或被動撤出A股市場。

  滬深股通單周凈流出規模達170億,幾乎將整個9月凈買入額全部流出,對市場造成極大負面影響。

  ❹ 個人投資者及公、私募基金資金流出額處於正常範圍內。

  一方面,受行為金融中“損失厭惡”的影響,部分投資者的持倉被套時,會選擇等待而不是立即止損賣出,因此資金流出規模不會急劇增加。

  另一方面,上周公募基金倉位微升,私募基金經理加倉意願更強,主動賣出的規模不大。

  若股市繼續大幅下跌,股權質押風險或集中爆發,融資及海外資金仍有流出的可能。

  ❶ 股權質押風險一觸即發。

  股權質押風險是市場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若遭遇平倉,所質押的股權將全部被動減持。

  當前,A股市場股權質押總市值達4.91萬億,我們估算疑似觸及預警線的股權市值達到1.59萬億,市場每跌100點,觸及平倉線的股權市值將增加1200億。一旦觸發質押雷,或引發更大規模的連鎖反應。

  ❷ 融資強平風險。

  當前融資餘額為8056億,凈流出狀態下周均減少116億,且在極端情況下單周流出規模超過了200億。若市場持續表現低迷,融資額單周或下降200億左右。

  ❸ 海外資金繼續流出風險。

  海外投資者主要通過QFII、RQFII及滬深港通參与A股市場。

  QFII、RQFII額度短期變化不大,而滬深股通相對靈活。滬深股通累計凈流入資金達5722億元,今年年初至今儘管A股市場表現不佳,但是滬深股通仍以平均每周56億元的規模持續凈流入。上周出現的單周凈流出額超過100億的情況極少。

  但若市場投資環境仍然較差,外資持續撤出A股,通過滬深股通周流出額或在100億左右。

  A股估值已處於歷史較低位置,呼籲監管層儘快推出針對資本市場的直接支持政策,以穩定市場預期,助力市場砥礪前行。

  ❶ 減稅降費可為股民讓利,提振市場信心。

  A股股票交易按照1‰的稅率收取交易印花稅,2014年以來累計上繳資金6287億元,平均每周收取23.45億。

  降低交易成本,為股民讓利,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市場問題,但是可以提振短期市場情緒。

  ❷ 注重資本市場投資和融資功能的平衡。

  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大於投資功能的現象長期存在,上市公司平均每年通過IPO和再融資從市場上抽走超過1000億。

  上周證監會放開了募集配套資金不能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和償債等的限制,深圳市政府更安排專項資金降低股票質押風險。兩措施可部分緩解上市公司的資金壓力,但側面說明監管單位更注重融資政策。

  對於投資功能的短板,未來可通過鼓勵上市公司分紅的等措施,提升股市的投資回報率。

  ❸ 繼續完善退市制度,吸引增量資金進入。

  上市公司僵而不倒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退市制度的完善更能促進上市公司優勝劣汰,實現對投資者的保護,進而吸引更多海內外增量資金的進入。

  ❹ 豐富對沖工具,完善對沖機制。

  在完善交易制度、抑制投機炒作的前提下,有序放開股指期貨、股票期權等對沖工具,完善對沖機制。可在市場出現風險時,降低資產投資者的賣出意願。

聲明: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推薦閱讀: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