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達里奧等如何應對?

  原標題:股市“至暗時刻“,巴菲特、達里奧如何應對?

  上周,A股、亞太、歐美股市全線下跌。放量的急跌反映了市場短期內的悲觀情緒,情緒宣洩過後,投資者應理性看待市場漲跌,客觀分析市場運行的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那麼,當市場走跌時,投資者應如何應對呢?

  編者分別整理了股神巴菲特 、“華爾街教父”格雷厄姆 、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奧、投資奇才彼得·林奇等投資大師對大跌的看法和做法,供讀者借鑒參考。

  巴菲特:保持冷靜  災後有耐心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在股神巴菲特看來,投資者在面對股市劇烈波動時,最好的方法應該是保持冷靜,並堅守長期持有的投資原則且災后要有耐心,等待真正良機,不要急於抄底。

  作為擁有長達五十多年投資生涯的股神,巴菲特曾在2016年的一次採訪中告誡投資者:“當股市走跌時,不要密切關注股市表現。如果一個投資者遇到股市下跌就憂心忡忡,然後想着等股市回升時就拋掉手中的股票,那麼這種投資者最終不會獲得理想的回報。”

  1987年10月19日,這是歷史第一個黑色星期一,一天之內,道瓊斯指數跌了508 點,跌幅高達22.6%。股市暴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也未能倖免。暴跌這一天之內巴菲特財富就損失了3.42億美元。在短短一周之內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就暴跌了25%。

  但在暴跌那一刻,可能巴菲特是整個美國唯一一個沒有時時關注正在崩潰的股市的人。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安安靜靜呆在辦公室里,打電話,看報紙,看上市公司年報。

  巴菲特沒有恐慌地四處打聽消息,也沒有恐慌地拋售股票,面對大跌,面對自己的財富大幅縮水,面對他持有的重倉股大幅暴跌,他非常平靜。

  原因很簡單:他堅信他持有的這些上市公司具有長期的持續競爭優勢,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他堅信股災和天災一樣,只是一時的,最終股災會過去,股市會恢復正常,他持股的公司股價最終會反映其內在價值。

  一直以來,巴菲特都在強調長期投資是取得理想收益的重要因素。他認為,投資股市所獲得的收益來自於長期持有優質公司的股票。如果投資者購買優質公司的股票,且持有這些股票10年、20年、30年之久,那麼他們最終將會取得不錯的回報。

  天災是相同的,但天災引發的損失是不同的。那些事先有了妥善防範的人,受的損失相對而言小得多,而且恢復正常也快得多。

  巴菲特碰到的另一次股災是1999年網絡股泡沫股災。2000、2001、2003三年美國股市大跌9.1%、11.9%、22.1%,累計跌幅超過一半。這三年股災期間巴菲特的業績上漲10%以上,以60%的優勢大幅度戰勝市場。

  正是這種堅定的長期價值投資策略,讓巴菲特安然度過股災。

  巴菲特追求的確定性並不是來自於股市的波動和股價的漲跌:“我從不試圖通過股市賺錢。我們購買股票是在假設它們次日關閉股市,或者在5年內不重開股市的基礎上”。

  巴菲特追求的確定性一是來自於公司內在價值的持續增長。

  巴菲特堅信價值最終會決定價格:“市場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忽視公司的成功,但最終一定會用股價加以肯定。正如格雷厄姆所說:短期內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在長期內它是一台稱重機。”

  巴菲特追求的盈利確定性二是來自於安全邊際,也就是買入價格和內在價值之間的差距。巴菲特堅信,安全邊際是投資成功的基石,只有足夠的安全邊際才能提供足夠的投資安全保障:“鋪設橋樑時,你堅持可承受載重量為3萬磅,但你只准許載重1萬磅的卡車通過。相同的原則也適用於投資領域”。

  要等待真正的投資良機。急於抄底,很可能抄到手的是一隻正在跌落的小刀,而且你抓到手的往往是刀刃,而很少是刀把。

  巴菲特面對暴跌的啟示是:不要低估市場的瘋狂,高估值持續的時間可能很漫長,等待市場恢復理性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其間要淡定,有耐心,因為可能要等上幾年。

  回顧巴菲特在股災中的表現,你會發現,巴菲特根本不會急於抄底。相反他會非常耐心地等待等待再等待。

  在2000年網絡科技股泡沫破裂后,巴菲特一直忍了5年才重新大筆進入股市,巴菲特從來不會急於搶反彈,他要的不是短線投機的小利,而是長期價值投資的大利,因此他會耐心等待股市一跌再跌:“只有資本市場極度低迷,整個企業界普遍感到悲觀之時,獲取非常豐厚回報的投資良機才會出現”。

  看準時機“用大桶接金子”,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時,面對股市暴跌,巴菲特在2008年10月17日,正值市場恐懼氣氛最濃的時候,於《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公開宣布自己正在買入美國股票。在文章中他再次重申他的投資格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他在2009年度致股東的信中表示,暴跌時要貪婪到用大桶接,“如此巨大的機會非常少見。當天上下金子的時候,應該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環。”

  巴菲特“接金子”的桶有多大呢?

  用巴菲特自己的話說,“2008年初,我們擁有443億美元的現金資產,之後我們還留存了2007年度170億美元的營業利潤。然而,到2009年底,我們的現金資產減少到了306億美元(其中80億指定用於收購伯靈頓鐵路公司)。

  格雷厄姆: 安全第一  贏利第二

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 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

  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導師,證券分析之父,價值投資的鼻祖。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最高漲到381點,隨後開始下跌。10月29日,道瓊斯指數暴跌12%,這一天被形容為紐約交易所112年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這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929年11月,道瓊斯指數最低跌到198點,然後企穩反彈。到1930年3月,一度漲到286點,反彈幅度高達43%。於是許多投資者認為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了,股市將要大反轉。格雷厄姆也這樣認為,於是他開始進場抄底。

  他抄的都是從價值評估上看非常便宜的好股票,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率,他還利用保證金進行槓桿操作。但股市反彈持續到4月份后又開始暴跌,道瓊斯指數在1930年下跌33%,而格雷厄姆管理的基金虧損高達50.5%。至1932年7月,道瓊斯指數達到最低點41點,從最高點381點算起,最大跌幅高達89%,而同期格雷厄姆管理的基金虧損高達78%,這場超級大熊市幾乎讓他傾家蕩產。在這次教訓中,格雷厄姆總結出了一個永不虧損的投資秘訣:第一條: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條: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達里奧:保持鎮定,反向操作

雷伊·達里奧(Ray Dalio) 雷伊·達里奧(Ray Dalio)

  和巴菲特一樣,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也認為,投資者在面對股市下跌時不必驚慌,應該保持冷靜。

  達里奧表示,投資者在市場出現下跌時總是容易做出拋售的決定,但屈從恐懼並不是個明智的策略,因為這樣做並不會取得成功。

  相反,在市場走跌時,投資者需要進行反向操作,即當你不再感到恐懼時,你可能需要賣出;當你感到恐懼時,你也許需要買進。

  在《原則》一書中,達里奧分享了他在市場崩盤中學到的三件事情:第一,不應該離譜地過度自信,並放縱自己被情緒左右。無論我知道多少東西,無論我多麼勤奮,我都不應該自信地做出絕對的斷言。第二,我再次領會到研究歷史的價值;第三,把握市場的時機相當困難。成為一個成功投資者的要決之一,是只對你有高度信心的投資對象進行冒險押注,並對這些對象進行充分的分散投資。

  明智的人在經歷各種沉浮時都始終盯穩健的基本面;而輕浮的人跟着感覺走,做出情緒化的反應,對於熱門的東西一擁而上,不熱的時候又馬上放棄。

  想要擁有很多優勢,而又不暴露於不可接受的劣勢之下,最穩妥的方式是做出一系列良好的、互不相關的押注,彼此平衡,相互補充。

  彼得·林奇:暴跌是賺大錢的好機會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關於大跌,林奇認為:歷史經驗還表明,股市大跌其實是釋放風險,創造投資的一次好機會,能以很低的價格買入那些很優秀的公司股票。但抄底並沒有那麼簡單。與其去不斷抄“底”,不斷被套,不如等底部出現后再介入不遲。

  第一,不要因恐慌而全部賤價拋出股票。如果你在股市暴跌中絕望地賣出股票,那麼你的賣出價格往往會非常之低。

  第二,對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堅定的勇氣。

  第三,要敢於低價買入好公司股票。暴跌是賺大錢的最好機會:巨大的財富往往就是在這種股市大跌中才有機會賺到。

  1987年美國股市大崩盤時,很多人由百萬富翁淪為赤貧,精神崩潰甚至自殺。當時美國證券界超級巨星彼得·林奇管理着100多億美元的麥哲倫基金,一天之內基金資產凈值損失了18%,損失高達20億美元。林奇和所有開放式基金經理一樣,只有一個選擇:拋售股票。為了應付非比尋常的巨額贖回,林奇不得不把股票都賣了。

  過了一年多,彼得·林奇回憶起來仍然感到害怕,“在那一時刻,我真的不能確定,到底是到了世界末日,還是我們即將陷入一場嚴重的經濟大蕭條,又或者是事情還沒變得那麼糟糕,僅僅只是華爾街即將完蛋?”

  1987年10月的行情讓人感到驚恐不安,但沒必要在這一天或第二天把股票拋出。當年11月份股市開始穩步上揚。到1988年6月,市場已經反彈了400多點,也就是說漲幅超過了23%。

  之後彼得林奇繼續經歷過很多次股市大跌,但仍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績效。

  對於擔心股市仍將繼續重挫的投資人,他更直截了當地說:“假使你很擔心市場的波動與變化,應該開個銀行帳戶,把錢存在銀行裏面就好,別開證券戶了。”

  基本上,林奇怪認為,如果太過擔憂市場,就不會是個好投資人,因為你的進出動作總是顧慮太多。在市場上成功的關鍵,就是要能承受得起市場上的壞新聞與壞消息,市場下跌時反而可以找到機會,應該感到高興。

  每當股市大跌,我對未來憂慮之時,我就會回憶過去歷史上發生過40次股市大跌這一事實,來安撫自己那顆有些恐懼的心,我告訴自己,股市大跌其實是好事,讓我們又有一次好機會,以很低的價格買入那些很優秀的公司股票。

  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大的股市暴跌,但是既然我根本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股市暴跌,那麼何以幻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免受暴跌之災呢?在過去70多年歷史上發生的40次股市暴跌中,即使其中39次我提前預測到,而且在暴跌前賣掉了所有的股票,我最後也會後悔萬分的。因為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災,股價最終也漲回來了,而且漲得更高。

  股市下跌沒什麼好驚訝的,這種事情總是一次又一次發生,就像明尼蘇達州的寒冬一次又一次來臨一樣,只不過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已。如果你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地帶,你早就習以為常,事先早就預計到會有氣下降到能結冰的時候,那麼當室外度降到低於零度時,你肯定不會恐慌地認為下一個冰河時代就要來了。而你會穿上皮大衣,在人行道上撒些鹽,防止結冰,就一切搞定了,你會這樣安慰自己—冬天來了,夏季還會遠嗎?到那時天氣又會暖和起來的!

  成功的選股者和股市下跌的關係,就像明尼蘇達州的居民和寒冷天氣的關係一樣。你知道股市大跌總會發生,也為安然度過股市大跌事前做好了準備。如果你看好的隨其他股票一起大跌了,你就會迅速抓住機會趁低更多地買入。

  1987年股市暴跌之後,道瓊斯指數曾經一天之內下跌了508點,那些投資專家們異口同聲地預測股市要崩潰了,但是事後證明,儘管道瓊斯指數暴跌1000點之多(從8月份指數最高點計算跌幅高達33%),也沒有像人們預料的那樣股市末日來臨。這隻不過是一次正常的股市調整而已,儘管調整幅度非常大,但也只不過是20世紀13次跌幅超過33%的股市調整中的最近一次而已。

  從此之後,雖然又發生過一次跌幅超過10%的股市大跌,也不過是歷史上第41次而已,或者這樣說,即使這次是一次跌幅超過33%的股市大跌,也不過是歷史上第14次而已,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在麥哲倫基金年報中,我經常提醒投資者,這種股市回調不可避免,總會發生的,千萬不要恐慌。

  每當對目前的大局感到憂慮和失望時,就會努力讓自己關注於“更大的大局”。如果你期望自己能夠對股市保持信心的話,你就一定要了解“更大的大局”這個概念。

  說起來很簡單:“嗯,下次股市下跌的時候,我一定毫不理會那些悲觀消息,我要趁機逢低買入一些超跌的股票。”但是做起來並不簡單。因為每一次危機看起來都好像要比上一次更嚴重,要想做到對悲觀消息置之不理越來越難。

  避免由於悲觀消息而被嚇得拋出股票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個月都定期定額買入股票。

  跟着感覺走的選股方法,最大的毛病是,在股市大漲600點后,股票已經被高估,人們反而會感覺股市還會漲得更高,因而會在高位買入,結果股市調整而被嚴重套牢;而在股市大跌600點后,股票普遍被低估,人們反而感覺股市還會跌得更低,結果後來股市反彈而錯失低價買入良機。

  如果你不是嚴格的按照每月定期定額買入股票的話,你就得找出一種辦法,讓自己能夠始終堅定對股市的信心。

  堅定信心和選擇股票通常都不會放在一起進行討論,但是選擇股票的成功依賴於堅定的信心。你也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財務分析專家或者股票估值專家,但是如果沒有信心,你就會容易相信那些新聞報道的悲觀預測,在股市恐慌中被嚇得慌亂拋出。即使是你可能把自己的資金投入到一個相當不錯的投資基金,但是如果你沒有信心,你就會在恐慌害怕時拋出,但毫無疑問這時賣出的價格往往是最低最不划算的。

  “更大的大局”是從更長更遠的眼光來看股市。歷史長期統計數據告訴我們,在過去70年裡,股票平均每年投資收益率為11%,比國庫券、債券、定期存單高出一倍以上。

  儘管20世紀以來發生了各種大大小小的災難,曾經有成千上萬種理由預測世界末日將要來臨,但是投資股票仍然要比投資債券的收益率高一倍以上。用這種大局觀來看股市,堅定信心,長期投資股票,收益率肯定要高得多。而聽信那些新聞評論員和經濟諮詢專家的悲觀預言,相信經濟衰退即將到來,嚇得全部拋出股票而投資債券,收益率肯定要比堅定信心長期投資股票要低得多。

  彼得·林奇認為,暴跌也許並不是壞事,歷史數據告訴我們,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災,股價最終也漲回來了,而且漲得更高。

推薦閱讀: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