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的迷茫與破題

  文/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劉曉春

  進入新時代,需要以新時代的眼光來全面審視農村金融的未來。

  現狀:農村金融三十年未變

  “首先,通過搭建金融服務場景進行獲客、收集信息。蘭考縣政府通過設立縣級金融服務中心以協調有直接業務合作的金融機構,如各大銀行、保險機構以及相關評估認證機構等等,主導普惠金融信息的發布、收集和任務的落實、推動等;鄉鎮級設立服務中心新窗口接受諮詢;鄉村級設普惠金融服務站,管理小額存取、殘幣兌換、金融知識普及推廣、信息完善、群眾貸款的幫助推薦和代購。協保員通過普惠金融服務、服務保障、便民服務補充政務信息,推送金融數據,在勞動保障的情況下,完善社保、就業狀況等信息。在完善信用信息體系建設的同時,通過與傳統金融機構及螞蟻金服為代表金融科技企業的對接,進一步形成了普惠授信體系,確保農戶的普惠金融需求。”(曾剛、董學元《金融科技助力蘭考普惠金融試驗》)

  讀了上述這段文字,不禁感慨萬千。上面所描述的,三十多年前,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就是這麼做的,只是那時沒有互聯網、沒有金融科技,甚至在村子里沒有電話。農行、信用社,與鄉政府、村幹部合作,聘請村幹部、村會計做協儲員、代辦員,為农民辦理存款的存取、貸款的發放和收回。在那樣的條件下,农民可以在家門口存款取款,貸款貸到了田間地頭。也是在那樣的條件下,創新了鄉鎮企業貸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等,有力地支持了由農村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由於部分地區交通的艱險,也有一些農行、信用社員工在送金融下鄉途中因公殉職。

  三十多年過去了,農村金融兜兜轉轉好像又回到了原點,農村金融依然是一個讓人煩惱的問題。

  是的,現在有了神奇的互聯網,有了数字科技。但鄉鎮依然要聯合政府等相關部門和機構設立物理的服務中心,鄉村依然要設立物理的普惠金融服務站,不僅線下操作辦理業務,連諮詢都是線下的。

  前段時間讀到一篇介紹某互聯網金融企業做農村小額貸款事迹的報道。一家生產牛肉製品的企業,需要大量養殖戶為其養牛;養牛戶沒有資金搭建牛棚、購買小牛和飼料等。養牛戶沒有固定資產可以作為抵押物去獲得貸款。飼養中的牛也不能作為抵押物。更重要的是,養牛戶非常分散,每個養牛戶的能力、人品等風險無法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來評估和管理。這家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員工跋山涉水,到一戶一戶養殖戶考察、評估,確定是否可以貸款。貸款批准后,貸款都在這家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發放,這個支付賬戶不能進行其他消費和採購,只能通過這家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網上商城向牛肉製品生產企業購買搭建牛棚的材料、小牛、飼料等相關生產資料。牛養大后,只能被那家牛肉製品企業收購,收購款通過這家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支付平台支付,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支付平台上收回貸款。

  筆者非常讚賞這家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紮實工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從整個過程看,都是幾十年來基層農行、信用社的日常工作和做法,貸款方式也是傳統的買方信貸的方式。唯一不同的是,把監督支付和還款,放在了支付平台上。由此可以看到,農村金融問題,依然是那些金融問題,解決的方法依然是金融的方法,数字科技可以在實現金融解決方案中起到部分作用,但数字科技本身不是金融解決方案。

  案例:填補金融服務空白點活動的得與失

  大概是2009年油菜花開的季節,趁假期,與幾個朋友一起去東部省份的一個相對欠發達山區縣開開眼。因為是私人活動,就沒有和當地的機構打招呼。中午在農家樂吃飯,朋友約了在當地當鄉長的同學。不知道朋友有沒有私下向鄉長介紹過筆者的身份。席間就是隨意聊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經濟狀況。筆者問,都說要服務三農,农民融資難、融資貴,你作為鄉長,能不能告訴我,农民以及你們鄉里,究竟有什麼金融需求。鄉長說,我們這裏的农民,一般的生產,基本上不需要貸款。要貸款的可以說都是懶人。只要稍微勤勞一點,生產、生活都能過得去。懶,種了,不去管理,收成就差,就會缺錢。這些人借了錢,也就是喝酒賭博。這裏的信用社給我授權,可以推薦一定數量50萬以下的貸款。我基本上沒有推薦過。筆者問,那你的困難主要是什麼?鄉長說,發展什麼新產業,怎麼把农民生產的產品賣出去。我們這裏的農產品都是有機的,也都是特色農產品,但生產分散,农民沒有銷售渠道。由於是山區,交通、信息都不暢通,沒有企業和商人來進行有規模的採購或組織銷售。我們政府曾嘗試到深圳等大城市去設銷售店,但熱鬧一陣后,效果就慢慢地差了,只能撤了。

  也是在那段時間,因為要填補金融服務空白點,筆者去了西北一個被聯合國列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那裡乾旱缺水,很少有農作物能生長,望眼一片荒涼。經過研究,那裡的緯度、土壤、氣候,適合種土豆,那種做炸薯條有足球那麼大的大土豆。在政府組織下,科研機構指導,一家一戶種土豆,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關於农民對金融的需求,仍是語焉不詳。筆者在調研中弄明白,政府是希望給建設農產品市場貸款。农民生產的土豆,需要銷售出去,政府成立公司、劃出土地,建立市場,需要資金投入。

  接着又去了西南一個省份的山區。那裡滿目蒼翠,那個山區卻沒有金融機構網點。山區里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唯一的商店,一天的營業額一百元左右。

  銀行填補金融服務空白點的活動,搞了幾年,不了了之了。從當時各家銀行的做法看,基本上都是設立流動網點、安裝ATM機、網上銀行、給當地商店安裝POS機、請當地商店做現金業務的代收付等。

  誤區:扶持式農戶貸款不是農村金融真實需求

  關於農村金融,雖然有服務三農一說,但一般往往把三農理解為農業、农民,以至於農戶的種養殖業生產,這樣,農村金融也就主要研究金融怎麼扶持農戶生產經營了。

  然而,即使是農戶,現在的情況已經與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大大不同了。這不同,包括整個農村,也包括與農村相輔相成的城市,更包括农民自身。

  現在的農村,並不是鐵板一塊。有完全純農業的農村,有幾乎已經工業化的農村,也有介於兩者之間的。有非常富裕的農村,也有非常貧困的農村。作為世界上唯一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製造大國,這個工業體系並不是只存在於孤立的城市中,而是遍布在全國城鄉。也正因此,在農村也形成了二元化的結構,空心化的農業農村和工業化商業化的農村。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把農村金融局限於農戶與農業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是犯了沒有與時俱進的毛病。也就是說,認識還停留在三十多年前的水平。

  至於农民,幾十年波瀾壯闊的春運,造就了大量不從事農業活動的农民。現在差不多已是第三代农民工進入勞動者行列了。無論從生活現實,還是這些农民自身的學歷、技能、意願上說,這代农民已經具備脫離土地的條件。也可以說,一家一戶式的農業生產方式,就勞動力供給方面看,已經開始進入全面式微的階段了。

  這就帶來一個疑問。當我們在討論農村金融,研究金融如何服務三農的時候,有沒有真正弄明白農村的真實金融需求?換一個說法,我們是不是在針對不是需求的需求,或者說是不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需求,討論農村金融?

  在一個討論會上,筆者說,我不主張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農戶貸款。因為這不符合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不符合城市化的發展趨勢。發展農業、發展農村、幫助农民致富,包括扶貧,我們應該超越把农民束縛在土地上的思維。但我認為,改善农民的生活和農村的落後狀況,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以前的許多建議,已經呼籲了幾十年了,不是沒有嘗試過,關鍵是都無法持續。改革開放四十年了,不應該再以一家一戶為單位把农民束縛在土地上的方式來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發展農業。

  毫無疑問,農戶作為一個經營單元,會長期存在,但在現代科技和商業條件下,將不再是農業生產和經營的主流。也因此,慈善式的、扶持性的農戶貸款,也不應是農村金融的主攻方向,實際上從商業趨勢上說,這是一個不是需求的需求。

  方向: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呼喚農村金融改革

  農村的工業化部分,可以說是我們都在關注的實體經濟的主體,所謂的縣域經濟,也往往是這一部分。農村金融在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的問題是,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舊動能也恰恰是在縣域。之所以民間投資下滑,與縣域經濟中,處在傳統行業中的民營企業既面臨着傳統行業收縮的壓力,又找不到新的投資方向有很大的關係。同時,真正高端的科技企業及科技人員,現階段還不可能大量地涌往農村地區。遇到過一些縣域傳統行業的民營企業家,雖然有融資等金融需求,但最煩惱的是,因為是傳統行業,在地方政府面前不受待見。有一個企業家跟筆者說,我的產品很好,市場有需求,企業也非常穩定,但政府現在提倡新科技行業,對我們這樣的企業不支持不照顧也就算了,還有意無意地擠壓我們,最好我們把土地讓出來,可以引進新的企業。這也是農村金融目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

  就農村金融本身看,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農村金融體制也在不斷探索。銀行要辦成真正的銀行,農行由專業化進而商業化。行、社分家后,農行的網點只設到主要的鄉鎮。信用社的改革,則始終面臨着身份定位的搖擺與反覆,即,是合作性質還是商業性質。當周圍在不斷工業化商業化,無論是農行還是信用社,都義無反顧地把資源投向了工商業;最近這十多年,更是把主要資源投向了政府平台、國企、大型民企。於是,農村金融就一直是一個待破解的問題。這些年設立了不少村鎮銀行,並且引進了外資。不能說完全無效,但驚喜不多,問題不少。

  面對這麼一個難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當然是必須的。但我們更應該總結農行和信用社幾十年的歷程。當我們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在考慮農村金融改革的時候,必須站在整個農村經濟的全局來考慮,尤其是要着眼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農業、城鎮化建設等事關農村發展未來方向和趨勢的高度,來考慮農村金融的改革。一直說經濟決定金融,農村金融的改革當然不能就金融論金融。

  前面已經說了,一家一戶式的生產方式,不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也與城鎮化的發展趨勢相背離,同時,現在的农民也沒有意願重複那樣的農業生產方式。如果土地沒有了,农民就回不去,大量無業的农民會給社會造成動蕩的巨大壓力。三十年前,這樣的考慮是完全必要的。但就全國大部分地區而言,現在是讓农民脫離土地的最佳機會,也是農村人口城鎮化的最佳時機。

  新舊動能的轉換,除了高科技領域的突破,很關鍵的一個領域是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高科技也好,新行業、新產業也好,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好,都需要高端人才的參与。而這些高端人才,往往都集聚在大城市。實體經濟、傳統產業,卻大多散布在廣大的縣域。另一方面,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產方式,對新一代农民也開始失去吸引力,這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經濟在下滑,工廠卻招工難、用工貴。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年,雖然各地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民間投資不振,縣域經濟增長乏力,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成效不彰的原因。

  破題:全方位改革現代農業激活實體經濟

  要突破這個局限,光靠金融是不行的,農村需要新一輪的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重新激活農村市場,真正開啟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並以此激活整個實體經濟。

  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有大量產業資本進入農業。由產業資本按商業原則組織農業科研、種養殖、加工、銷售等。即使是一家一戶式的種養殖業,也應該是產業資本組織下的一家一戶生產,而不是自產自銷式的一家一戶生產經營。在產業資本組織下生產,農戶的生產會更符合市場需求、更有安全保障。

  也只有產業資本的參与組織,才可能進一步建立主要農產品的期貨市場,相應的期貨、衍生產品、保險等金融工具才能進入農業及農村市場。這就需要國家出台政策以吸引產業資本進入農業、農村。第一,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已經確定,但需要可操作的法律和細則,真正讓農村土地流轉起來,以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生產。第二,對农民的優惠,能否擴大到農業企業。比如,對农民免除的稅費,是否也可以對農業企業免除。第三,可以參考其他發達國家對農業的補貼和保護政策。第四,吸引產業資本進入農業,政府只要出政策和按既定的政策辦理,不應搞運動式的招商引資,地方政府更不用搞產業規劃和商業模式規劃。尤其不能以行政手段干預农民與企業的談判。簡化政府職能,可以從農村土地流轉開始。由資本和农民根據當地土地的狀況、產業的特點,以市場化的方式來確定土地流轉的價格、交易方式、交易期限、付款方式等。

  其次,當產業資本進入農業、農村后,資本會依據相關農產品的種養殖、加工生產、消費及銷售規律,形成相應的產業集群,圍繞着這些產業集群,就會自然地形成勞動力市場、服務品市場。同時政府也圍繞着這些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個體及家庭創業,會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第三,在一定時期內,需要出台一些吸引科技單位、科技人才深入農村地區的實體經濟、傳統行業創新、創業,形成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服務行業。這主要還是財稅等的優惠政策。

  產業資本進入農業、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由於生產方式的轉變,會有更多適合於新一代农民就業的崗位出現。圍繞着這些產業,也會產生更多的服務行業崗位。

  第四,農村信用社要徹底明確定位。鑒於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農村信用社和農商行的現狀,總體上明確是商業銀行機構,讓它們依據商業原則自主發展。

  第五,商業性金融機構應按市場化原則积極探索支持產業資本發展現代農業、支持城鎮化建設、支持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服務產品和模式。取消三個不低於的指標,利率和價格完全市場化,各類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稟賦和董事會策略,在競爭中尋求自己的發展路徑。只有這樣,金融才能真正起到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必須說明的是,筆者並非否定農戶貸款的業務形式;但這些農戶所需要的金融服務,應是商業性的、可持續的;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也應是商業性的、可持續的。上述那個互聯網金融企業做的農戶養牛貸款,就是非常好的案例。

  第六,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和需要,成立部分政策性和公益性的金融機構,為少部分確需幫助的困難農戶和企業提供支持與服務。

  總之,進入新時代,需要以新時代的眼光來全面審視農村金融的未來。首先要審視農村金融的真實需求。所謂真實需求,不是指誰缺錢、誰需要錢,是指未來能產生效益的需求。所以,農村金融的改革、創新,要面向鄉村振興、面向農業現代化、面向城市化。需要一場新的農村經濟改革,才能真正完成新的農村金融的改革。而成功的農村金融改革與創新,其商業模式必須可持續。

  (本文作者介紹:浙商銀行原行長)

推薦閱讀: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