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幸福資金鏈緊張:股權32億賣給萬科

  下行周期的房企生存術:賣地求生與兼并擴張並存

  本報記者 張曉玲 實 習 生 彭緣 陳靚 深圳、廣州報道

  導讀

  一邊是降負債率,嚴控拿地規模、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一邊是資金充沛,大舉兼并擴張。在房地產周期下行的當下,房企越來越分化,最後演化出來的,將是一張新的行業版圖。

  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在地產行業進入下行周期后,一些房企的風險已現。

  10月9日,華夏幸福公告,與萬科達成合作,轉讓5家項目公司部分股權,涉資約32.34億。

  這是在7月份引入平安成為第二大股東后,華夏幸福再次轉讓項目股權。

  華夏幸福的資金鏈緊張可見一斑。反觀資金充裕的萬科,則開啟收併購,逆周期操作。

  值得關注的是,這是發生在兩家十大房企之間的收購合作案,意味着行業大洗牌的開始;在2008年的市場調整中,也曾有恆大、綠城、龍湖等陷入危機。

  克而瑞報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調控持續收緊、房企融資受限,償債壓力增加、槓桿加大,現金短債比和長短期債務比持續“惡化”。在這種境遇下,哪些房企面臨較大風險,又有哪些房企可以逆勢擴張?

  兩大龍頭的收併購

  今年以來,房企融資監管不斷趨嚴,中小房企紛紛赴港融資,截至目前已有8家房企在港掛牌;大型房企也感受到了這股“寒意”。

  2017年排名前十的大型房企中,排名第九的華夏幸福率先受到了衝擊。2018年一開始,華夏幸福就採取了“抱團取暖”的方式,先後與東原集團、旭輝集團和陽光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華夏幸福是本輪調控第一個傳出資金鏈緊張的大型開發商,4月,上交所向公司發出了“十八問”。

  7月10日,華夏幸福突然公告,公司控股股東華夏控股向平安資管轉讓19.70%股份,轉讓價格為23.655元/股,轉讓價款共計137.7億元。

  轉讓完后,加上關聯方此前就持有的0.18%股份,平安資管一共持有19.88%,成為華夏幸福第二大股東。

  在華夏幸福的公告中,平安列了許多約束條件,雙方還簽訂了“對賭協議”。華夏幸福承諾,在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的凈利潤增長率分別不低於30%、65%、105%,即分別不低於114.15億元、144.88億元、180億元。否則,華夏幸福將對平安資管進行現金補償。

  而截至目前,華夏幸福的情況似乎並沒有明顯好轉。在8月份的一波房企裁員潮中,華夏幸福被曝撤銷了天津事業部。

  轉股、裁員,接下來就是轉讓資產。10月9日,華夏幸福公告稱,擬將與萬科集團合作開發位於涿州、大廠、廊坊和霸州等地的4個項目,並將旗下涿州公司80%股權、裕景公司80%股權、裕達公司80%股權、廊坊公司80%股權和霸州公司65%股權轉讓給萬科。

  此次涉及的10宗地塊,為華夏幸福在2017年9月至今年5月取得,均屬環京地段項目。

  接近萬科的人士稱,此次交易是雙方談判了一段時間后,於近期簽約。

  今年上半年,華夏幸福銷售跌出了前十,實現營收349.74億,同比增57.13%;凈利潤69.27億,同比增長29.05%, 但與此同時,上半年公司持有現金426億元,較期初減少了37.5%,為大房企罕見。

  前十大房企中,萬科上半年持現金1596億元,較期初減少8.4%;恆大2579億,較期初減少10.3%;碧桂園上半年則增加了41.4%的現金,達2099億元;保利、龍湖、綠城的持有現金則都是明顯增長的。

  房企大洗牌或到來

  三季度以來,房地產銷售持續放緩,各大房企紛紛打折促銷,市場下行信號明顯。

  波動的市場往往會帶來行業的洗牌。在2008年的市場調整中,一些曾經靠前的房企現在已經落後,如招商蛇口、富力、合生等,一些房企後來居上,如恆大、碧桂園、融創。

  影響房企在逆境中生存的指標之一,是凈負債率,較高的凈負債率將帶來風險。

  近兩年來,佳兆業集團致力於降負債、去槓桿,2018年上半年凈負債率較2017年下降約42個百分點,但258%的負債率仍處於業內較高水平。

  不少房企的凈負債率不降反升。據億翰智庫數據显示,2018年上半年,藍光發展凈負債率為115.6%,較2017年末上升22個百分點。

  富力地產的財務狀況也日益趨緊。2018年中期報告显示,富力地產上半年的凈負債率由2017年12月31日的169.6%,增長至187.5%。

  房企巨頭中,恆大的凈負債率較高。自2017年中期以來,恆大也把降低負債率作為階段性目標,力圖優化債務結構。但從中期報告可以看出,相較2017年年末,2018年上半年恆大的凈負債率降低了56.4個百分點,為127.3%,仍處在高位。

  通過控制土地儲備、控制費用等方式,恆大力圖降低負債率,這一模式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拿地擴張,制約了逆周期操作的空間。

  另一大過去三年高速擴張的巨頭融創的情況類似。融創董事局主席孫宏斌表示:“這個行業的最大風險就是把地買貴了,我們通過控制買地的節奏來控制風險,從2016年10月以後就沒在公開市場拿地。”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部分房企資金充裕。面對下半年內地房地產行業資金趨緊的市場態勢,這部分房企顯得更加從容,在生存無憂的情況下,他們開始兼并擴張,尤其以萬科為甚。

  2018年半年報显示,萬科持有貨幣資金1595.5億元,其中主要是銀行存款1593億元,受限資金不足百億,是上市房企中持有貨幣資金最多的開發商。其凈負債率為32.7%,在行業中保持着較低水平。而2017年年末,萬科的凈負債率僅為8.84%。

  同樣略顯輕鬆的還有中海地產,2018年中期報告显示,中海地產上半年凈借貸率為28.1%。自2017年以來,中海地產一直保持着相對激進的態勢,在今年3月份的業績會上,中海方面表示,2018年將繼續积極拿地,計劃新拿地權益投資額港元1350億元,同比增長22%。

  事實上,房地產行業的洗牌在去年已露端倪。把萬達旅遊城和萬達酒店分別打包賣給孫宏斌和張力后,萬達董事長王健林走出了困境。

  出於融資和再上市考慮,許家印也轉讓了一部分股權。恆大地產經過三輪戰投,引入1300億元,出讓了約36.54%權益。

  10月9日,一位知名房企CFO指出,每一輪房地產調控,每一個經濟周期,都有大佬很危險,尤其民營企業,他們面對風暴更加脆弱;而那些資金、綜合實力強的央企、國企,更可能受益。

  一邊是降負債率,嚴控拿地規模、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一邊是資金充沛,大舉兼并擴張。在房地產周期下行的當下,房企越來越分化,最後演化出來的,將是一張新的行業版圖。

推薦閱讀: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