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督促做好商譽減值工作 警惕這些商譽減值跡象

  剛剛,證監會警示重要投資風險!所有股民都應重視

  今日(11月16日),證監會發布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與同日發布的其他內容相比,這條信息專業且不起眼。

  但不要忽視這條信息。它提及的內容,正和A股下一個可能發生的巨大風險點——商譽減值有關。

  在今年股權質押警報逐步解除、未有大面積爆雷的三季報披露期后,商譽減值引發業績爆雷,可能會是A股下一隻“黑天鵝”。

  證監會督促做好商譽減值工作

  證監會這條提示,旨在強化商譽減值的會計監管,進一步規範上市公司商譽減值的會計處理及信息披露等。

  繞過複雜專業的會計處理規定,我們來看看證監會還說了什麼。

  先簡單科普一下,商譽,往往發生在上市公司併購時,支付收購價與被收購企業的凈資產差額即為商譽。

  舉個例子,A公司收購B公司,B公司凈資產公允價值為5億元,但A公司收購卻花了10億元,那麼商譽等於10-5=5(億元)。作為一種資產,商譽代表了企業獲取超額收益的一種能力。

  會計準則規定,企業的商譽應在每年年終進行減值測試。測試后,如果被收購資產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比原來入賬時低,即發生減值,按降低后的資產價值記賬。一旦計提商譽減值,等同於直接虧損,將直接影響當年上市公司業績。

  簡單地說,商譽減值的本質是企業對外投資損失。

  在這條風險警示中,證監會提示了一些監管關注事項,包括:在監管工作中,應關注公司是否定期或及時進行商譽減值測試,是否在此過程中重點考慮了特定減值跡象的影響。具體如下:

  第一,對因企業合併所形成的商譽,不論其是否存在減值跡象,都應當至少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

  第二,公司應結合可獲取的內部與外部信息,合理判斷並識別商譽減值跡象。當商譽所在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出現特定減值跡象時,公司應及時進行商譽減值測試,並恰當考慮該減值跡象的影響。

  第三,公司應合理區分並分別處理商譽減值事項和併購重組相關方的業績補償事項,不得以業績補償承諾為由,不進行商譽減值測試。

  簡單地說,證監會督促上市公司認真做好商譽減值測試,不能偷懶耍賴。

  2018年商譽減值風險有多高

  那今年年底減值測試,A股面臨的商譽減值風險有多高?

  進入11月以來,多家券商研報發布了警惕商譽減值風險的報告,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2018年A股上市公司商譽創了歷史新高。據wind統計,截至2018年三季報數據,A股上市公司商譽達到14484億元,同比增長15.8%,在A股歷史上首次突破1.4萬億元。

  其次,2014年~2016年期間,創業板公司大量併購,對賭協議業績承諾期一般為3~4年,2018年將迎來大量承諾到期,有可能在2018年底面臨大量商譽減值的風險。

  再次,2018年企業盈利下行,被併購的公司完成承諾的難度大大提升。四季度商譽減值,可能是懸在創業板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17年,商譽減值爆雷往事

  2017年底出現了上市公司大面積的大額商譽減值,3家上市公司商譽減值超過10億元。

  其中兩家因商譽減值為人熟知:

  2016年堅瑞沃能收購沃特瑪產生了46.1億元的巨額商譽。2017年底,因沃特瑪業績不達預期,46.1億元的商譽全額計提減值損失,堅瑞沃能業績大變臉,凈利潤虧損36.84億元;

  2015年,*ST巴士溢價超2530%收購巴士科技100%股權,就此產生15.37億元天量商譽。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還盈利1.04億元。然一紙“商譽減值”公告計提商譽減值準備16億元,公司業績變臉,全年巨虧近19億元。

  還有這些商譽減值跡象

  所以股民朋友們,當你持有的公司有天量商譽、商譽占凈資產比重高以及併購的公司出現問題時,就要提高警惕了。

  證監會今天還指出了一些與商譽減值相關的特定減值跡象,包括但不限於:

  (1)現金流或經營利潤持續惡化或明顯低於形成商譽時的預期,特別是被收購方未實現承諾的業績;

  (2)所處行業產能過剩,相關產業政策、產品與服務的市場狀況或市場競爭程度發生明顯不利變化;

  (3)相關業務技術壁壘較低或技術快速進步,產品與服務易被模仿或已升級換代,盈利現狀難以維持;

  (4)核心團隊發生明顯不利變化,且短期內難以恢復;

  (5)與特定行政許可、特許經營資格、特定合同項目等資質存在密切關聯的商譽,相關資質的市場慣例已發生變化,如放開經營資質的行政許可、特許經營或特定合同到期無法接續等;

  (6)客觀環境的變化導致市場投資報酬率在當期已經明顯提高,且沒有證據表明短期內會下降;

  (7)經營所處國家或地區的風險突出,如面臨外匯管制、惡性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惡化等。

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合作媒體,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