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2018格外煎熬 基金強制清盤制度是把雙刃劍

  基金強制清盤制度是把雙刃劍

  ⊙記者 趙明超 ○編輯 於勇

  對於不少私募基金來說,2018年是格外煎熬的一年。

  在2017年底至2018年初的藍籌股躁動行情中,基金公司信心百倍發行新基金,但隨後突如其來的下跌,讓不少基金轉眼就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少私募基金經理坦言,熬過了此前的多輪下跌,但最終在2018年慘淡清盤。

  統計數據显示,年內清盤的私募基金數量超過4000隻,其中大部分是因為凈值跌破清盤線而被動清盤的。據了解,不少公募基金公司的專戶產品,也因為凈值大幅下跌而清盤。

  通常情況下,私募產品在發行時會設定預警線和清盤線,分別為0.8元和0.75元,部分謹慎的私募會設定為0.85元和0.8元。如果凈值低於清盤線,基金就會被強制清盤。

  設立強制清盤制度,被視為保護投資者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沒有強制清盤制度,基金管理人一旦操作激進,會讓投資者虧損巨大乃至血本無歸。對於依靠複利效應滾雪球的基金產品來說,回撤過大意味着接下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為有強制清盤制度,當基金凈值臨近警戒線時,基金經理就不得不降低倉位。但是,通過倉位控制並不能換取長期業績,能夠精準擇時並不容易。從長期看,能承擔較高的流動性風險和短期波動風險,未來預期的收益率也相對較高。權益類資產雖然短期波動率較大,但從長期來看其收益回報更為可觀。

  以資本市場發展最為成熟的美國為例,在大類金融資產中,股票資產的投資回報率持續領先其他資產。研究表明,在1802年至2012年的210年時間里,股票資產的年化收益率為8.1%,長期國債年化收益率為5.1%,短期國債年化收益率為4.2%,黃金年化收益率為2.1%。在我國公私募基金的業績表現方面,從長期看,維持高倉位的公募基金整體業績,比需要變動倉位的私募基金表現更好一些。

  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高倉位配置權益資產是相對較好的對策,問題是要選到好股票。對於專業投資者來說,“市場先生”的情緒很難判斷,估值也很難作出清晰的界定,大多通過大類資產判斷追求“模糊的正確”。但受強制清盤制度制約,很多基金在臨近清盤線時,往往會被清倉,事後發現清在了最底部。

  為了打破強制清盤的掣肘,部分基金不再設置強制清盤制度,基金經理淡化擇時,只需精選個股。不過,前提條件是基金經理風格恆定,並和投資者有深入交流,能夠抵禦市場的起伏。以知名私募淡水泉為例,曾經遭遇過多次凈值回撤超過20%的情形,但是由於風格恆定,在凈值回撤時,不少投資人堅定持有甚至加倉,並從長期持有中得到了可觀回報。

推薦閱讀: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