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1664點底部是如何形成的 當時股民心態如何?

  十年前的1664點底部是如何形成的

  來源:集思錄 

  本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個人的記憶和K線圖分時走勢回顧08年10月上證指數在1664點見底前後發生了什麼。當時市場交易者的心態是怎樣的。

  為何現在要回顧08年1664點呢?因為目前中證500指數的本輪下跌更類似與08年上證從2300點下跌至1664點的那一輪快速殺跌。

  最近十年以來A股在估值很低的情況下出現暴跌只有08年的那次和13年底的錢荒。後者與當時貨幣政策緊密相關,參考意義不大,因而今天回顧十年前指數見底的前前後后,有利於理解本輪從2800點至今的下跌過程。

  簡要地說,08年市場從6000點附近下來已經跌了大半年,雷曼兄弟在08年9月15日宣布破產倒閉,9月18日上證快速殺跌至1802點。(反彈的起點還是9月18日,和18年一模一樣,你說巧不巧?)隨後出台了降印花稅的政策(當年第二次),大盤連續2個漲停反彈至2300點附近,隨後開始緩慢震蕩下跌。從底部結構上來說,在2000點附近2次探底回踩,或者再度探至1800點附近做雙底,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底部結構。

  此時外部環境是美國的金融危機正處於違約事件爆發的高潮期,兩房、AIG正深陷於困境等待政府救援,美股連續大跌。國內出口和工業生產在10月出現了墜崖式下降。市場人心惶惶,有人說出口型企業會批量倒閉,有人說國內最大的券商瀕臨破產。

  10月14日,為了穩住經濟,央行首次降息。當天上證高開3個點,之後逐波回落,午後翻綠,尾盤下跌2.6個點,當日集合競價買入直接虧5.5個點。這一戰之後做多力量元氣大損,之後1-2周再也無人敢持續做多,即使出現了一日的反彈,第二天馬上就是更猛的下跌來個陰包陽。

  持續了超過一周的無抵抗下跌之後,10月27日下跌過程進入末端加速,當天市場單邊下行6個點,尾盤收於1720點。這段時間內,布什總統公布了金融救助計劃,美國剛剛完成了總統換屆選舉,通用汽車正在進行破產重整,外部風險正處於集中釋放期。10月28日,上證低開2個多點於1670,快速下探至1664后快速反彈。11點后又再度回落至1700點附近,午盤后四萬億刺激計劃開始流傳,市場快速拉漲至紅盤,下午逐波上行,收盤大漲近3個點。“四萬億刺激計劃”最早是當時的大摩首席經濟學家在研報中透露的(放在今天不可想象,當時中國人對於外國頂級投行是頂禮膜拜)。

  此後的1-2周,市場情緒一直在“四萬億”被證實或者被闢謠中反覆搖擺。不同於很多人認為的“上漲從傳言中起步”,有人說“四萬億”只是經濟學家向政府的建議,不是政策定調。10月29日上證沖高回落跌3%。

  10月30日,日本出台經濟刺激方案,央行第二次降息,上證漲2%。31日,跌2%。11月的前兩個交易日,市場窄幅整理。11月5日,大漲3%,11月6日,低開平走,大跌2.5%。11月7日,周五,低開高走,漲1.7%。11月9日周日,“四萬億”刺激計劃正式公布。次日,上證大漲7%,由此開啟了一波凌厲的短線漲勢,在一周的時間內於11月17日反彈至2000點上方。

  此後的2-3周,上證指數開始在1800-2000點之間寬幅震蕩。11月18日跌6%,19日又漲6%陽包陰。11月27日,央行降息108個基點,(印象中好像是96年後單次降息力度最大一次)當天上證高開2個點,隨後低走,收盤小幅上漲。進入12月後,指數一度連漲1周沖高至2100點。12月10日後又緩慢下跌。12月23日大跌4.6%,跌勢一直持續至年底,探至1850點。進入09年後,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四萬億刺激牛市了。

  從10月初快速殺跌開始,到10月末市場見低點,再到四季度市場震蕩確認,整個底部結構完全形成開啟上漲趨勢。

  事實上,在整個2008年四季度,指數收盤在1800點下方的天數是個位數,大部分時間在1800點上方運行。在1664點出現后的近2個月內,市場還普遍認為1800點一線只是類似於3000點的止跌整理平台,震蕩1-2個月後就會跌破。1664隻是四萬億的“政策底”,不是真正出清的“市場底”。當時市場普遍猜測市場底在哪呢?一些賣方看到1200點左右。整個12月的緩慢下跌正是這種心態的反應。直到經濟數據在09年開始快速反彈確認了刺激政策的有效性,市場才完全扭轉悲觀情緒,頭也不回地開啟了上漲行情。這段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是:即使是快熊,且市場估值處於冰點位置,加槓桿抄底也是不太合適的。假設某投資者在1700點附近加槓桿抄底,大概率頂不住12月陰跌的煎熬。等到09年1月之後再上槓桿也不遲,而且屆時的持股心態也會比較好。(09年上半年大盤幾乎無大幅回撤)

  備註:文中的很多歷史事件是憑記憶記錄的,雖然參考了部分歷史材料,仍不能保證很多歷史事件的時點描述完全正確。如有誤請讀者指出。

 

聲明: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推薦閱讀: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