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牌私募走向分化:績優機構獲認可 "雞肋"私募或摘牌

  掛牌私募走向分化 主業突出績優機構獲認可“雞肋”私募或摘牌

  中國基金報記者 房佩燕 吳君 趙婷

  伴隨着新三板交易降溫及監管層對掛牌私募的持續整改,曾經叱吒新三板的掛牌私募進入了洗牌期。未來專註主業且業績突出的機構將獲得認可,反之則會受到更多限制甚至被摘牌。

  2015年大牛市,“掛牌新三板-定增融資-收購擴張”成為一些私募擴張金融業務的模式。根據Wind統計,當年新三板市場募資1489.71億元,而九鼎集團和中科招商的定向增發分別達到了100億元和108.4億元,引發市場及監管對掛牌私募融資投向的關注,並展開了歷時一年多的整改。

  申萬宏源證券政策分析師王文翌認為,此次整改,一些不符合規定的機構會離開新三板。“根據我們對私募機構2016年年報數據的測算,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掛牌私募中,同時滿足資產管理規模和收入佔比要求的機構有4家,只滿足1項要求的有9家,兩項均不滿足的有2家。這些機構中還是會有一部分留下來,況且有些機構已經融了那麼多資金,不會輕易離開。”

  新鼎資本總經理張馳則認為, 整改的目的是要避免出現問題、風險。有些私募把非主業做大,降低主業佔比,可以說已經不再是私募了。

  華北某券商新三板投資經理認為,掛牌私募在新三板會逐漸邊緣化,掛牌和融資的難度都會加大。“從2016年開始,監管的趨向是更加嚴厲的,從現在的情況看,短期不會放開。對掛牌私募而言,一是掛牌變得越來越困難,一些想掛牌的私募主動放棄了;二是融資難度加大,像九鼎、中科那樣的大額融資應該不會再出現了。”

  在他看來,目前掛牌新三板的私募機構有點“雞肋”。“融資功能受到限制,掛牌還要履行嚴格的信披義務,每年要花幾百萬去做審計、披露,沒有太多回報。現在摘牌反而是明智之舉。”

  張馳也表示,不排除有掛牌私募主動摘牌。“市場很重要的功能是交易和融資,兩方面都要具備。現在PE公司在新三板只有交易功能,融資功能被嚴格限制。企業無法融資,不能加快發展,掛牌意義已經不大。”

  紅土創新新三板投資部總監張劍斌明確提出,掛牌私募將走向分化。“從股轉系統、監管層的角度來看,那些專註主業並且業績突出的機構會受到鼓勵;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歷史業績好的團隊募資可能性更大,也會被更多的投資者認同;同時,那些以投機為主、主業不突出、業績不突出、人才缺乏的私募機構受整改的影響會比較大,部分會受到摘牌的處理。”張劍斌認為,整改之後,私募機構在三板掛牌難度比之前更大、要求更多。這是好的現象。私募機構要有逐步回歸主業的預期。

  雖然私募機構在新三板融資的困難加大,華北某掛牌私募公司人士表示,希望能通過整改留在新三板。不過,是否摘牌已經不是公司意願可以決定的。“留下來至少還有品牌效應,如果摘牌,工商、公司法這些方面處理起來很麻煩。最尷尬的是股東人數太多,我們公司有上千名股東,是典型的公眾公司。我們需要把股份買回來,買到200人以下,才能進行摘牌操作。”

推薦閱讀: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