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債供給節奏提速 助力緩釋債市利率風險

  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4月23日晚間,人民銀行再度提示長期國債利率風險,引發金融市場關注。央行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近期長期限國債收益率繼續下行、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等問題作了詳細回應。4月24日開盤,市場也“心領神會”,中長期國債的各期限品種收益率均出現明顯的上行。

  值得注意的是,4月以來,央行已多次就債市收益率下行過快問題向市場“喊話”。從月初提出“在經濟回升過程中,也要關注長期收益率的變化”,到央行與3家政策性銀行座談討論長期限利率債市場形勢,再到此次接受採訪,央行想向市場傳遞的核心觀點是:當前長期限國債收益率已經偏離基本面,不能有效地反映長期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期;而之所以偏離基本面,主要是受政府債階段性供求失衡等因素影響。

  從政府債供給角度看,今年一季度,政府債發行節奏偏慢,供給減少明顯。與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政府債券發行量少近2400億元,凈融資額少約4700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僅完成全年發行目標的16.3%,發行進度緩慢。從配債需求看,今年以來,市場的配債主力雖有輪動,但均為債市帶來了規模可觀的資金湧入。3月市場還在關注區域性中小銀行旺盛的配債需求,4月以來,銀行理財規模增長勢頭強勁,相應的配債需求亦水漲船高;保險資金則受銀行壓降高成本存款影響,資金有從存款轉投長期限利率債的需求。

  隨着二季度超長期特別國債啟動發行,政府債供給偏弱的情況有望明顯緩解,供求關係的再度調整將有利於長期限利率債向基本面回歸。長期限債券對利率波動相對敏感,投資者應注意極端行情下的利率回調風險。

  不過,也需要看到,既然長期限利率債的走勢也受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期影響,今年以來利率持續下行所反映出的預期弱的問題仍不可掉以輕心。雖然一季度我國經濟開局良好,實際GDP增速5.3%超出市場預期,但名義GDP增速低於實際GDP增速,反映的是物價低迷和企業盈利能力偏弱,這也是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有“溫差”的原因之一。

  未來幾個季度,宏觀政策需要在一季度經濟取得良好開局的基礎上延續擴張基調,穩妥處理好房地產、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領域防風險與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關係,更加註重政策的持續發力不鬆勁。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財經APP

推薦閱讀: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