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隊重洗ETF江湖:滬深300ETF領域,原本華泰柏瑞的半壁江山已被稀釋至全市場1/3左右

  國家隊重洗ETF江湖

  來源:資管風鈴,作者:袁子

  今年一季度,身為“國家隊”的匯金公司明顯提升了對A股的增持力度。

  ETF基金成為這一階段的最大受益者。

  據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Wind數據推算,作為多隻主流寬基ETF第一持有人的匯金公司,於當季大舉申購或買入多隻ETF。

  增持範圍包括並不限於:

  263億份華泰柏瑞滬深300ETF、457億份易方達滬深300ETF、156億份嘉實滬深300ETF、170億份華夏滬深300ETF、158億份華夏上證50ETF以及24億份南方中證500億份。

  匯金公司在上述產品中的持有份額繼續提升,ETF作為護盤工具的角色定位也愈加清晰。

  當寬基指數成為國家隊權益資產的擴表對象時,這些頭部ETF管理人的生意屬性,正在從形式上的“資產管理”,轉化為強護城河垄斷性質的“公共事業”。

  無論市場起伏變化,它都會在靜置於此,成為資本市場調節工具的組成部分。

  巨神入局,正在顯著改寫行業格局。

  ETF規模的馬太效應將被放大。畢竟只有坐擁足夠規模和定價意義的ETF才能擁有被國家隊青睞的入場券。

  匯金對A股天量增持背後的流動性考量,也正在一定程度上收窄頭部ETF之間的規模差距,促成ETF寡頭格局的再平衡。

  可想而知,頭部機構圍繞更多寬基ETF的競逐將進一步升級。

  在這場將“投資工具”升格為“准公共品”的持久戰中,無人甘心認輸。

  01

  匯金邏輯復盤

  今年一季度,匯金公司對寬基ETF投入了真金白銀。

  根據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華夏上證50ETF、南方中證500ETF的一季度成交均價推算,匯金公司的申購或買入金額分別達888.6億元、750.3億元、543.3億元、374.8億元和581.6億元。

  綜上,匯金公司一季度向上述5隻ETF累計投入的資金或超3100億元,而其中投向滬深300ETF的部分就多達2500億元。

  增持完成后,匯金對上述5隻ETF的持倉餘額累計達4125.4億元,其中滬深300的部分就接近3500億元,相對於流通市值的比例已超過2%。

  從不同ETF的增持獲配情況看,匯金公司對於ETF的增持選項,與規模效應直接相掛鈎。

  以滬深300ETF為例,上述獲得匯金增持的4隻產品截至2023年末,是全市場僅有的規模過百億的滬深300ETF產品。

  這顯然與國家隊對於護盤工具的流動性考量有關。

  作為手握巨量資金的護盤方,只有大額資金出入方能對市場發揮有效的定價指引,而資金交易體量的放大,勢必會對產品流動性和運營構成挑戰。

  在ETF中,規模越大的產品往往具有更多的持有人,甚至還有不少對沖、套利等複雜策略投資者參与,這些ETF在二級市場有着更活躍的交投,自然也會給予大型機構更可靠的流動性安全墊。

  這正是上述頭部ETF足以成為官方供應商的原因。

  但相比於4只產品期初並不對稱的分佈,匯金的此番操作似乎更加傾向“均衡化”加倉。

  2024年初,全市場19隻滬深300ETF的總規模達2828.5億元,其中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以1310.9億元的最大非貨產品身份佔據着這一寬指接近半數的市場份額,易方達、嘉實、華夏則各自手握16.8%、14.6%、13.3%的份額。

  但在匯金的一季度增持下,原本華泰柏瑞的半壁江山已被稀釋至全市場1/3左右。

  反觀其餘三家頭部紛紛爆發,易方達、嘉實雙雙躋身滬深300ETF的千億俱樂部,華夏同樣直逼千億,三家在該寬基的市佔率分別提升至23.8%、18.6%、17.4%。

  這意味着,匯金的增持正在讓滬深300ETF市場從過去華泰柏瑞主導的“一超多強”走向如今的“多極化”。

  傾向於“一碗水端平”,是匯金在“保持較大增持體量”和“避免對單一ETF過高持有比”之間的平衡結果。

  作為多隻滬深300ETF的最大持有人,匯金在部分產品中已呈現出較高的持有比例。

  截至一季度末,匯金對華泰柏瑞滬深300的持有比例已達58.9%,對易方達、嘉實、華夏同類產品的持有比例則分別達到了65.7%、63.7%、52.3%。

  作為護盤載體,既需要保證在手ETF具有流動性保證,但同時又要規避過高的持有人集中度,來防範單一產品的潛在流動性壓力,

  如此結果也加劇了300ETF市場的兩極分化。

  雖然南方、廣發、工銀等中小規模滬深300ETF也在今年一季度出現增長,但市場份額的佔比卻出現進一步下滑,其中天弘、泰康原本個位數的市佔率甚至出現了腰斬。

  02

  神器爭奪

  國家隊對於ETF的巨量增持,不僅左右了管理人在單一ETF市場的份額佔比,甚至也影響了整個非貨規模的江湖座次。

  截至一季度末的公募非貨數據显示,易方達、華夏兩家頭部非貨凈增長均超過千億元,其中易方達規模重回萬億量級,進一步拉開與其他機構的差距。

  在滬深300ETF的流入下,嘉實憑藉680億元的新增非貨將行業座次提升2名,華泰柏瑞更是憑藉657億元的直升6位。

  頭部機構中,非貨規模在單季內增長超500億的上述4家機構,恰與匯金大舉增持滬深300ETF的背後管理人相吻合。

  此外,匯金對中證500ETF的增持下,讓南方基金的非貨規模也獲得了超過490億元的凈增。

  可見,在國家隊的干預下,管理人的寬基ETF產品力對於其規模地位的邊際影響正在持續放大。

  不同於交易員主動掃貨可能產生的代理危機,寬基ETF作為市場透明度、定價效率最高的存在,天然具備成為權益市場調控工具的優勢。

  這決定了即便在不同市環境里,ETF對於管理人都能展現出“壓箱神器”的價值。

  正周期可享受交投活躍度提高帶來的自然流入

  逆周期也能成為收納匯金等調控資金的蓄水池

  ETF流動性與規模的正比關係,決定了僅有規模化的頭部寬基才更容易分享這一盛宴。

  當頭部ETF雪球越滾越大,其所具備的流動性稟賦與工具價值會愈發的不可替代。

  調控資金往往具有資金規模大、持有周期長等特點,這也將持續拉開龍頭选手與中小機構的規模差距。

  對於權益市場調控模式的演變,還有可能為寬基ETF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

  典型案例莫過於日本央行2010年啟動的 CME(Comprehensive Monetary Easing)的寬鬆方案,其史無前例的將購買ETF納入了計劃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降低權益資產的風險溢價,來提高企業主動投資的积極性。

  兩年後的2013年,日本央行再度祭出QQE(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ase),加碼ETF的購買規模,甚至還將J-REIT納入擴表範圍,同時指定銀行作為代持方來增持。

  據國泰君安證券統計,2013-2022年期間日本ETF規模增長貢獻了公募基金市場總規模增長的67.5%。

  截至2022年底,日本銀行持有的ETF總規模已達36.98萬億日元,占日本ETF總額的6成以上,這一結果也讓日本資管行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參考日本經驗,在貨幣政策傳導不暢之時,ETF甚至可能成為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的一部分。

  此時的ETF雖然名義上還是資管產品,但實際上已經成為了需求彈性陡降的“公共品”,並成為佔據先發優勢管理人的堅實護城河。

  匯金一季度的兇猛增持,正在讓以上趨勢成為可能。

  可以想象,國內資管巨頭們對於不同範圍的寬基ETF競爭將會愈加白熱化。

  在匯金控制持有比的“均衡慣性”支配下,次頭部寬基ETF仍然具有追趕頂流的機會,而後者也無法再躺平坐等規模自然膨脹。

  作為首只破千億的非貨基金,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曾讓一眾同類望其項背,但在匯金入場后,易方達、嘉實與華泰柏瑞的差距已肉眼可見的收縮,類似故事未來不排除會在500、800、1000等更多寬基範圍內上演。

  當然,前提是已具備足夠體量能夠被調控資金納入集采範圍——匯金增持前,上述次頭部寬基ETF也已坐擁百億級規模。

  成為國家隊的增持對象,相當於進入了一隻寬基ETF的決賽圈;反之份額不進則退,就會被淘汰出局。

  為了讓更多寬基殺出重圍,管理人們會拼盡全力。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開戶!智能定投、條件單、個股雷達……送給你>>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財經APP

推薦閱讀: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