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這不是至暗時刻 但這是一個關鍵時刻

  這不是至暗時刻,但這是一個關鍵時刻 || 大視野

  來源:秦朔朋友圈

  1

  從5月下旬開始,連續在國外出差,先後去了法國、菲律賓、聖彼得堡、赫爾辛基、愛沙尼亞的塔林、德國幾個城市和美國芝加哥。現在是在芝加哥的一間Airbnb寫這篇文章。

  這段時間的外出體會,簡單總結一下有三:

  一是感受到多邊人文主義的重要性。我們在中國,見證了經濟騰飛,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移動生活體驗便捷,總有一種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第一的想法,而且認為自己都是對的。但走的地方越多,越會發現,世界本來大不同,各有各的價值觀、道路和活法。我們一天只工作8小時覺得愧對人生,別人慢條斯理平平靜靜也挺好;我們GDP增速下降一兩個百分點像噩耗,別人更看重福利保障和社會平等;我們的孩子從人生起跑線就開始激烈競爭,但菲律賓鄉村孩子臉上的微笑比他們燦爛得多;我們各地的新機場耗資巨大,但從旅客方便程度來說,趕不上幾十年前設計的歐美老機場。

  人各有志,志在四方,我們走自己的路,但真的不要覺得這就是唯一正確的,別人將來一定會效仿。“大不同”是常態,“和而不同”是可能的,“和”就是要尊重別人的存在方式,用“人文”的方法才能“化成天下”。

  二是對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更有信心。中國的活力和億萬創業者、勞動者的奮鬥分不開,奮鬥精神代代傳,人力質量步步高,這是我們獨特的文化優勢,世罕其匹。中國的成就不是偷來的,搶來的,別人送來的,天上掉下來的,是干出來的。

  改革開放40年我們靠雙手改變了命運。互聯網時代的中國,因為海量用戶的倒逼,創造出了全世界領先的用戶體驗(速度、便捷、性價比),並大大提高了中國消費者對一切產品和服務的期待水平。高期待高壓力,必然導向更強的競爭能力。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商業領域的創新引擎。現在美國某個產業的學術雜誌發表一篇前沿性論文,最早把它商業化、做出樣品的可能是中國,因為中國不僅有如飢似渴的“技術尋源”能力,還有強大的零部件和加工生產體系。

  最近我遇到的美國、德國、法國的幾家跨國公司高管都承認,如果說過去幾十年,不進入中國就不算真正的跨國公司,現在,失去中國就失去了未來,因為最鮮活的創新實踐往往不在其母國,而在中國。

  三是對中國如何更好地和世界溝通有深深的憂慮。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現代化的成就不必多言,一聞不如一見,凡到過中國的外國投資者都能意識到中國在不少方面已成世界之先。但即使這些人,對中國經濟強大后對世界的影響到底如何也有疑問。有的覺得中國是“經濟動物”,搞“經濟沙文主義”,而且通過國家干預的方式,是不公平競爭,還有的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社會控制方式存有疑慮,不知道就長期而言,中國將向何處去。

  中國巨龍的經濟規模已經讓世界震驚,如果不能在國際大視野中對自己的道路做出恰當、正當的界定,我們越強大,越自信,國際社會可能越擔心。

  2

  這段時間, 貿易爭端有升級之勢,並從貿易差額問題向知識產權、投資等更多領域蔓延,且涉及到兩國的經濟結構、經濟制度、意識形態等深層次問題。白宮先是宣布對中國價值500億美元的產品徵收25%關稅,繼而宣布將制定2500億美元徵稅清單,美國參議院也試圖恢復對中興通訊的制裁。這一連串進攻型打法,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像是派B-52轟炸機出場進行地毯式轟炸;用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的說法,“全球局勢有可能從前蘇東劇變之後的冷和平,逐步向新冷戰滑落的危險性”。

  外部經貿環境的不確定,加劇了基礎本來就不強健的國內資本市場的恐慌,上周A股風聲鶴唳,滬指跌破2900點,眾多股民心如刀絞,賬戶表現慘不忍睹。根據有的券商的數據,近期由於一些個股跌幅驚人,導致處於臨界狀態(注:指瀕臨強制性平倉狀態)的融資融券賬戶的數量,已經超過2015年股市暴跌之時。如果融資融券賬戶進一步爆倉,加上很多大股東被質押股權的股價也跌破平倉線,將爆發踩踏狂潮。有分析師認為,如果完全靠市場力量實現自然平衡,滬指要到2200點。

  外患更添內憂,一時間,看空中國市場的聲音和抱怨多了起來,要和美國“血戰到底”(如賣出美債、對在華美國公司直接進行限制)的聲音也不絕於耳,主流專家學者也紛紛拉響警報。有學者測算了美國對中國關稅制裁的幾種情形,最壞的是互加關稅以及採取其他措施,中國對美順差降低1000億美元,同時美國強化對華科技產品出口限制以及中國對美科技投資的限制,即使這樣,中國經濟增速依然可以保持在6%左右。但學者們真正擔心的是,此次貿易爭端會變成一個轉折點,成為歷史上“老大”遏制“老二”崛起的最新版本。從這個角度看,貿易差額只是導火索,本質是美國要通過“干預‘中國對經濟的干預’”來確保自己的優勢不被侵削。在白宮看來,中國經濟增長是通過“不符合經濟規範和準則”的行為實現的,這種政府干預型模式是對美國的“經濟侵略”(economic aggression)。

  其實,美國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路線,奧巴馬時代就開始了。奧巴馬政府在WTO發起的23起投訴,14起針對中國。奧巴馬2016年在發給白宮的电子郵件中稱,“目前,中國希望制定亞洲商業規則,如果他們成功,我們的競爭對手將可以隨意忽視基本的環境和勞工標準,使他們在與美國工人競爭時擁有不公平的優勢。我們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奧巴馬熱衷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目的就是“制定21世紀貿易規則”。

  而到了特朗普時代,他乾脆退出多邊體系,直截了當推行“美國優先”。《總統的2017年貿易政策議程》中說,20多年來,美國政府一直強調旨在促進外貿慣例漸進式變化的多邊和其他協議,結果發現“在很多情況下,美國人在全球市場處於不公平位置”,“是時候採用一種新的貿易政策來捍衛美國的主權,執行美國的貿易法律”、“商定更公平、更有效的新貿易協定了”。美國正逐步脫離以WTO為框架的多邊體系,更多使用美國的國內法來保護其利益。

  如果這是一個大的路線圖,則經貿爭端將常態化,時不時就會升級,而且充滿不確定。中國原來的基於一個統一全球市場所制定的戰略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壓力。是美國成功遏制中國崛起,還是中國成功進行反遏制,這是未來幾年的全球重大看點。

  3

  我的基本看法是,中國不會像日本或前蘇聯那樣被美國遏制。中國不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日本,中國內部市場規模巨大、遠超日本,中國人均GDP增長的潛力也很大,不像當年的日本已經接近美國水平;中國經濟的活力前蘇聯無法相比,中國也沒有前蘇聯那麼突出的加盟共和國的離心問題。儘管美國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但註定遏制不了中國成長。美國《國家利益》雜誌也承認,“如果美國將勝利定義為克服抵抗、特別是克服中國的抵抗以實現其全球霸權,那麼它在新冷戰中將遭敗績”。

  中國如何不被遏制、繼續前進呢?這方面已經有很多建議,除了有理有據進行談判,力爭在WTO多邊框架下解決爭端外,專家的建議集中在擴大開放、深化改革、促進內需、加強產權保護、推動國企改革等等。我也寫過不少文章,不再贅述。這裏想強調的,一是平常心,二是規則心。

  首先是對美國開給中國的問題清單要有平常心。中國到底有沒有遵守WTO承諾?有沒有推進知識產權保護?不是美國說了算。眾多國際組織自有評價,中國總體表現屬於上乘。有做得不足、不到位的地方,有隨着自身發展應該進一步提高標準、承擔責任的地方,但決不是“小偷”,不是“經濟殖民者”,心底無私天地寬,我們無需被美國的這套說辭、那套規則嚇唬住,自貶其身。如果說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大部分都是靠不公平競爭做到的,而且能做到世界第二,那簡直是在侮辱全世界消費者、投資者的智商。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也找不出有哪一個!

  其次是對談判這種形式也要有平常心。雖然談判常常讓人不開心,但我們要明白,談判是解決爭端的最不壞的方式。談判恰恰是為了消除戰火。一次談崩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們要習慣談判,學會談判,用好談判,適應談判新常態。

  與此同時,我們要有更強的規則意識。既然要進入美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就要深入了解其規定,遵循其規定。以出口管制制度為例,美國這方面的法律基礎主要有《出口管理法》《武器出口管製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等等,都是國會頒布並經總統簽署的正式立法。雖然出口管制規則的主要義務主體是美國企業(美國原產產品或技術的出口商),但也具有一定的域外效力,使外國企業也可能受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則的限制。例如,BIS(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所認定的“出口”概念針對原產美國的產品或技術的所有流轉,採取的政策是考察產品的終端用戶或終端用途(End-user and End-use),美國原產的產品或技術不可以通過任何流轉被禁運對象所用。美國《出口管理條例》中反覆出現“出口、再出口、轉賣(exports, reexports and transfers (in-country))”的概念。所以,如果中國企業進口美國原產的產品或技術,又將該產品或技術轉賣給美國禁運對象,就會違反《出口管理條例》,導致一系列負面法律後果。

  中國走向世界,向世界開放,也是一個不斷增強規則心、按國際規則辦事的過程。

  根據中國入世承諾中關於政府採購的承諾,“中央和地方各級所有政府實體,以及專門從事商業活動以外的公共實體,將以透明的方式從事採購,並按照最惠國待遇的原則,向所有外國供應商提供參与採購的平等機會”。

  根據“國有企業和國家投資企業”的這條承諾,“中國保證國有和國家投資企業僅依據商業考慮進行購買和銷售,如價格、質量、可銷售性和可用性,其他WTO成員的企業將擁有在非歧視的條款和條件基礎上,與這些企業在銷售和購買方面進行競爭的充分機會”,“政府將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國有企業或國家投資企業的商業決定,包括關於購買或銷售的任何貨物的數量、金額或原產國,除非與《WTO協定》相一致”。

  無論按照美國的規定還是按照中國的承諾,可以看到我們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別人不追究,也要解決,也要校正。否則我們很難真正建立起作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應該獲得的國際信任。如果“機會主義小辮子”總是被抓,也會授人以柄,為美國制裁提供口實,甚至美國退出WTO另起爐灶都不是沒有可能。

  4

  這篇文章還有一個最想表達的觀點,就是中國在未來的戰略制定中,在“以開放促改革”這條主線之外,應該把提升國民福祉放在最高位置,以國民幸福為抓手推動改革與發展,體現“國民優先”的方向。

  美國很重要,我們有一萬個理由與之搞好關係。但萬一美國對中國就是要從接觸政策走向戰略競爭和戰略抑制呢?什麼是中國長期發展的永不改變的驅動力?我想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生活的痛點就是各項工作的抓手。

  最近A股大跌,促使我對 貿易股市做了點對比研究。美國股市從2009年3月進入“長牛”,已經延續9年,道瓊斯指數增長了300%以上。去年美國三大股指的增長都在20%到30%之間,今年以來又多次創出新高,稍微回調后很快又向上突破。這有很多原因,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上市公司一直都將大筆資金用來給股東分紅和回購股票,分紅和回購成為牛市一大動力來源。公司將股票回購后註銷,總股數減少,每股盈利和分紅增多,相當於返利給股東。

  數據显示,2017年美國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購與股息分紅合計超過1萬億美元。高盛最新預測,今年美國股票回購額將從去年的5270億美元增長到6500億美元,增幅為23%。還有數據显示,自2013年以來美國上市公司的股東回報總額超過4.8萬億美元,超過美聯儲在金融危機后推出的整個量化寬鬆計劃的規模。以蘋果公司為例,今年公布一季度財報時,宣布將額外斥資1000億美元用於股票回購,還將季度股息提高了16%。

  回購是和IPO、增發、質押股權融資等擴張性資本手段相反的一種手段,有助於提高股東回報。而反觀中國股市,千方百計多融資、多做資本擴張、多進行利潤許諾,彷彿是一種天性,這不是為了創造價值,而是利用中國市場的高估值多圈錢。所以,美股對投資者的含金量越來越高,A股對投資者的水分越來越多。

  中國經濟增速快,但很多增長方式和賺錢門道,是利用資本化手段負債驅動的結果,實際的效益根本不行。很多企業的股價上升,主要靠估值水平的上升(“故事大王”),而不是靠真實利潤的上升。但非常遺憾的是,那些直接去“瓜分財富”(靠批文牌照,靠補貼特惠,靠廉價資金額度,靠高槓桿)的企業,比起腳踏實地的價值創造者,常常掙得更多。中國幾十年來形成的大量不良資產,就是某些企業和富豪的發財之道。

  股市只是一個例子。它說明,我們的市場對於自己的投資者,遠遠談不上善待。那麼樓市、醫療、教育、戶籍、油價、環境質量等等,對顧客善待嗎?國企、外企、民企,規則一致嗎?體制內和體制外、城市和鄉村,社會福利安排公平嗎?還要特別指出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全面的,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信仰、精神自由、社會參与、社會公平等更深層次的全面。

  最近和很多朋友交流時他們都提到,在強調自上而下變革的同時,如何激發自下而上的积極性,是一個重大命題。我們對中國經濟有信心,是源於對廣大創業者、企業家和勞動者群體有信心。既然我們可以把 貿易貿易爭端當成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助推器,為什麼不能把國內百姓的意見建議作為打火石呢?開放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很重要,觀念市場的建設也很重要,要兼聽則明,這又涉及到信息透明、開放社會、媒體職責等等問題。

  只有更多地從國民福祉角度思考問題,才能鑄就民心的萬里長城。中國的高鐵很得民心,高鐵建設過程中也有很多國外的技術轉讓,當時國外供應商也有說三道四的,但老百姓完全站在高鐵一邊。因為如果當時沒有技術轉讓與合作,未來光是每一年的維護成本就是天文数字,折算到票價里,中國乘客難以承受。所以,國民福祉是一切思考的根本點,我們之所以開放,最大的理由是開放能夠促進國民福利提升。

  今天不是一個至暗時刻。我們相信中國。風會吹滅蠟燭,但會吹旺篝火。

  今天是一個關鍵時刻。讓我們透徹地意識到,國內百姓的福祉才是中國的最高利益,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中國今天的地位。他們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當我們堅決圍繞他們的酸甜苦辣及時回應時,才能把他們團結在一起,凝聚在一起。這方面我們的問題很多,改進的空間極大。真正以民為本的中國,才是不懼任何外部挑戰的中國。

推薦閱讀: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