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金融創新 解決民企融資難問題

  推進金融創新 解決民企融資難問題

  中國證券報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所所長

  匡賢明

  去槓桿是當前的一項重大舉措,這對於防範金融風險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進程中,各方普遍關注民營企業會不會受到去槓桿的衝擊。決策層也密切關注到這一問題,並且提出了結構性去槓桿的要求。從現實情況看,隨着穩槓桿效果的不斷增強,需要在加快結構性去槓桿的同時推進金融體系創新,以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

  我國特定發展模式中的槓桿帶有鮮明的結構性特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去槓桿”所針對的突出矛盾,既有總量問題,但更有結構問題。過去幾年我國槓桿率的快速上升,主要原因在於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的槓桿率上升較快。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显示,2008年12月至2017年6月,我國非金融部門槓桿率上升了114.6個百分點,其中非金融企業部門上升了67.1個百分點,對總槓桿率上升的貢獻率接近60%。企業槓桿中又以國有企業槓桿率更為突出。

  數據显示,地方政府槓桿率比較高,債務增速過快,信用風險不斷累積,對金融安全帶來隱患。個別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台公司、PPP、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變相舉債,實質上的槓桿率在提升。

  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尤其是對某些風險點的精準施策,有效地穩定了槓桿率水平,“拆彈”效果明顯。根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的研究,2017年槓桿率增幅比2012-2016年槓桿率年均增幅低10.9個百分點,2018年一季度槓桿率比2017年高0.9個百分點,增幅同比收窄1.1個百分點,這為我國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穩槓桿取得初步成效后,要在經濟轉型中着力解決槓桿的結構性問題。防範槓桿率的再度加快上升,關鍵是通過經濟轉型解決槓桿率的結構性問題。過去幾年國有企業槓桿率和地方政府槓桿率偏高的態勢,在較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特定階段投資主導型、政府主導型增長方式的特點。與居民以及民營企業有所不同,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預算軟約束問題,這使得其槓桿率容易快速上升。中央有針對性地提出規範發展PPP和棚改等,就是強化財經紀律以強化約束。

  當然,要防範槓桿率的加快上升,根本出路在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如,加快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真正實現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轉變,同時全面處理“殭屍企業”,防止其繼續吞噬信貸資源,形成信貸黑洞。

  筆者認為,對地方政府,關鍵是“三個加快”:加快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責任劃分,明確經濟領域的地方政府支出責任;加快推進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劃分,構建地方穩定的財源,降低其對不規範融資的依賴;加快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禁止違法違規融資擔保。

  結構性去槓桿與改體系并行,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結構性去槓桿要去掉的是沒有強約束的槓桿,與保障民營企業等有真實需求的融資並不衝突。從供給看,民營企業尤其是實體經濟的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下,有着強約束。從需求看,民營企業當下面臨的突出矛盾與問題是融資難。由於多種原因,一刀切式的“去槓桿”,確實容易加大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度;有些企業通過非正式途徑融資,導致融資成本成為負擔明顯加大。

  怎麼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既不能繼續“大水漫灌”地加槓桿,也不能“一刀切”地去槓桿。需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加快創新金融體系,做好金融的增量文章。

  除了加快發展多層融資體系、調整融資結構外,重點可以從兩個方面切入:

  一是加快民間金融發展,以適應民營企業融資需求。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一個原因在於與民營企業相匹配的民間金融發展滯后。這既需要加快民間金融開放,更需要加快完善金融監管。

  二是加快貸款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這些年我國普惠銀行湧現了比較好的模式。既有以社區化為方向的一些農信社探索的模式,也有以數據驅動為方向的網商銀行和微商銀行等探索。這些探索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比較好的經驗。可以進一步總結、提升、推廣,加快普惠金融貸款技術創新,同時也需要在流動性和監管層面予以相應的支持。

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合作媒體,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