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今天人民日報的這篇重磅文章 大有來頭

  【解局】今天人民日報的這篇重磅文章,大有來頭

  來源:俠客島

  今天,《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一篇顯然“大有來頭”的文章:《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全文5500字,佔據了《人民日報》頭版通欄沉底+要聞三版這樣的重要版面位置。同天,島叔的娘家《人民日報》海外版則處理得更加突出,給予了頭版頭條通欄的首要之位。此外,《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解放軍報》等其他中央級黨報也在一版重要位置推薦了這篇文章。

  除了黨中央機關報給予的重要版面位置外,說這篇文章有來頭,還有另外的原因。比如,從昨天開始,這篇文章就已經開始全網推送,今天更是毫無意外地佔據全網頭條位;文章的作者署名“宣言”,和“人民日報重要評論”諧音為“任仲平”這樣的集體筆名類似,“宣言”顯然也是官方部門的集體筆名。

  而通篇文章的主題,“歷史機遇期”,同樣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命題。10天前的1月5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提出了“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的命題;3天後,十九屆二中全會即將召開。可以說,這篇文章也是給二中全會做鋪墊和預熱。

  版面突出、筆名權威、命題重大、時間關鍵,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凸顯這篇文章真正的豐富意味。

  那麼,這篇大有來頭的文章,到底說了什麼?

  縱向

  雖然是一篇洋洋洒洒的理論文章,但這篇“宣言”之作並不枯燥。其核心命題,就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時代”,到底是怎樣一個重大的、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

  用文章的話說,這個歷史機遇期,就是“中華民族強起來、實現偉大復興的機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更加成熟、更具引領力感召力的機遇”,是“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機遇”,也是“中國共產黨從建黨百年邁向執政百年、進而鑄就千秋偉業的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當下的“歷史機遇期”,“宣言”是拿來與近代史上的一些關鍵節點相提並論的。

  哪些關鍵節點?一,“近百年前,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船劈波起航”,中共誕生;二,“近70年前,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新中國建國;三,“40年前,中國共產黨作出歷史性抉擇——實行改革開放”;四,5年前,“中國共產黨鮮明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歷史性命題”。

  建黨、建國、改革開放、偉大復興,這樣的時間節點選擇,無疑對應的是十九大報告中“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三個歷史飛躍階段。

  除了歷史上的時間節點,“宣言”還指出了今後一個時期的幾個重大時間節點: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一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要有目標,才能避免“日計有餘、年計不足”;一個國家、一個大黨要穩步前行,同樣需要設立目標、精密籌劃。踩着這些時間節點,以時間區隔劃分壓實每個階段的任務,才能“心中有數、腳下有路”。

  橫向

  除了時間軸上的縱向定標,對於“歷史機遇期”,“宣言”也進行了當下世界的橫向對比。

  “當今世界,‘民主赤字’‘治理赤字’‘發展陷阱’此起彼伏,貧富分化、恐怖主義、氣候變化問題層出不窮。資本主義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弊端叢生,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新的國際秩序正在孕育。世界怎麼了?人類要往哪裡去?已成為人類的‘哈姆雷特之問’,各國政要、學者、大眾都在為之苦惱、受之困惑。歷史並未終結,文明的多樣性蘊藏着人類的無限希望,中國的實踐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提供了全新選擇”;

  “從內部看,中國發展經過量的積累進入質的提升階段,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巨輪正在駛出歷史的峽谷,進入‘海闊憑魚躍’的寬廣水域;從世界看,‘世界之亂’和‘中國之治’形成鮮明對比,全球的目光正在東移,中國的風景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憧憬。”

  用“宣言”的話說,這是中國用改革發展累積起來的“比較優勢”,也是用奮鬥“為自己打開的時間窗口”。“宣言”下的判斷是,這是“歷史演進的必然”,也是“世界百年大變局的必然”。

  緊迫感

  為什麼要如此濃墨重彩地論述這一“歷史機遇期”?

  這篇文章給出的答案是:“如果以道路為喻,這樣的時期正是‘路口’。面對路口,只有兩種命運:發展,或者衰落”;“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曾有過很多機遇,但真正抓住機遇、開創盛世的屈指可數”。比如近代史上,當西方的工業革命開始時,“中國卻如沉睡的雄獅,彷彿置身於時間之外,錯過了歷史的路口,被時代甩在了身後,一度成為落後與停滯的‘代名詞’、西方列強崛起的‘踏腳石’”。

  發展或者衰落,聽起來就像是“生存或者滅亡”的哈姆雷特之問。在看重機遇賦能的背後,也隱藏着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畢竟,“當此之時,世界經濟仍有諸多挑戰,‘黑天鵝’‘灰犀牛’不時冒頭,技術變革一日千里,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河入峽谷、風過隘口,正是緊要之時。唯有居安思危、知危圖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才能化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

  此後,“宣言”引用鄧小平的話說,“我國在歷史上失去機遇太多,如果再不抓住機遇,後果不堪設想”。機遇千載難逢,機遇稍縱即逝,機遇不僅是“機”,更是“遇”,抓住了、用好了,才能稱得上把握住了機遇。機遇抓住了就是良機,錯失了就是挑戰。

  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宏大的歷史敘事,最終是要落腳在日常煙火、柴米油鹽、美好生活中的。“宣言”的文章也不忘在這一層次展開論述:“打開機遇的未來空間,每個人從中找到的,是人生出彩的舞台;國家從中發現的,是繁榮昌盛的階梯;中國在此寫下的,是對人類作出的更大貢獻……大有可為的機遇期,普照華夏也關照個人……‘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

  動員

  用數千字論述何為“歷史機遇期”及其重要性,最終的落腳點,當然是要動員起全黨全國的力量,朝着每一個目標穩步前行。

  因此,這篇重磅文章提出的三個落腳點,就是“快乾”、“實幹”、“會幹”。這六個字並不難懂,不僅要求抓緊時間、拋棄彷徨懈怠、實幹興邦,更要認識到“舊有的經驗不能完全指導全新的實踐”,“統籌兼顧,增強把握複雜局面的能力、提高破解難題的本領”。後面這一句,對於當下的各級黨員幹部來說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文章的結尾,“宣言”這樣說——

  “躬逢偉大時代,我們無比自信自豪;面對寶貴歷史機遇,我們備感責任重大。讓我們堅定擁戴核心、忠誠緊跟領袖,拿出勇氣、鼓足幹勁,奮力創造出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新業績,大踏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這樣的落腳點,顯然是在強調“落實”,也具備了“鼓與呼”的意義。全國的各級幹部,都應該仔細讀讀這篇文章。

  文/明日綾波

責任編輯:李堅 SF163

推薦閱讀: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