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內蒙古等多地自曝GDP“注水”:弄虛作假歪招多

  原標題:多地自曝GDP“注水”:刺破泡沫更要放下包袱

  繼遼寧之後,進入2018年以來,遼寧、內蒙古等多地主動曝出GDP“注水”。專家表示,GDP“泡沫”必須早日捅破,加速推進高質量發展。

  多地自曝GDP“注水”

  天津市統計局副局長褚麗萍19日在2017年天津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表示,因天津一直未統計註冊在濱海新區、但未在當地生產的企業的產值,濱海新區調整后的GDP對全市GDP沒有影響。就在11日,天津濱海新區宣布擠出“水分”,不再重複統計註冊在當地、但未在當地生產的企業的產值,將2016年的GDP從10002億元調整為6654億元。而在過去一年裡,濱海新區一直頂着“首個萬億級國家新區”的光環,得到廣泛宣傳。

  無獨有偶,新年伊始,內蒙古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自曝家醜”:自治區政府財政收入虛增空轉,部分旗縣區工業增加值存在水分。經財政審計部門反覆核算后,內蒙古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佔總量的26.3%;核減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

  最早自曝GDP“注水”的省份是遼寧,2017年初,遼寧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認“所轄市、縣財政普遍存在數據造假行為”。記者了解到,在2011年至2014年,遼寧省所轄市、縣累計虛增財政收入約佔同期財政收入的近20%。

  經濟數據注水恐怕不限於上述地區。2017年12月,審計署公布了2017年第三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披露雲南、湖南、吉林、重慶4個省份的10個市縣(區)存在虛增財政收入15.49億元。據了解,多年來,地區生產總值匯總數據高於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弄虛作假歪招多

  記者梳理各地曝光的經濟數據造假案例發現,向GDP“注水”的途徑“五花八門”,“招數”主要可以歸結為三種:

  一是財政空轉。內蒙古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曝出“財政收入虛增空轉”,對“空轉”這一概念,天津一家國企負責人用實例給出了解釋:過去每到年底,有關部門經常會要求其交一些稅費,轉年再通過其他方式退還,這部分錢被“空轉”計入了財政收入。

  二是重複計算。濱海新區官方表示,以往GDP統計以公司註冊地為標準,但許多公司實際生產都在外地,造成GDP兩地重複計算,因此將GDP統計口徑由註冊地改為在地。

  三是故意虛報。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遼寧省有關負責同志在代表團審議時舉了省內弄虛作假兩個例子:有一個鎮,一年財政收入160萬元,最後報成2900多萬元;一個市,規模以上企業只有281家,卻上報成1600多家。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汪德華表示,“注水的數據”扭曲了GDP的真實性,誤導了中央部署經濟決策,如果不早日刺破這種虛假“泡沫”,必將對經濟穩定運行造成影響。

  專家呼籲:放下“数字包袱”

  為什麼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地方依然有“注水”衝動?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表示,就財政空轉而言,空轉一下,就是為了讓財政收入指標更好看,讓經濟數據更漂亮。多地官員自我剖析認為,是難以割捨的“速度情結”和“数字崇拜”在背後作祟。

  汪德華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改變傳統唯GDP政績觀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什麼時候地方領導眼裡不再只有GDP,GDP造假才有可能煙消雲散”。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說,對經濟數據中的“水分”不能一“擠”了之,必須嚴肅問責,才能抑制一些幹部的“注水”衝動,同時,黨政幹部也必須認真分析擠出水分后的經濟狀況,真正從轉型升級、尋找新動能上下功夫,實現“深蹲起跳”。(據新華社天津1月19日電)(記者 李鯤、毛振華)

  主動擠水分:把注水GDP扼殺在搖籃中

  自曝“GDP注水”家醜,是療傷的開始

責任編輯:牛鵬飛

推薦閱讀: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