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地方造假術 天津濱海新區2016年GDP擠水高達33%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杜濤 姜璇

  在年初這個敏感的時間點上,一些地方紛紛選擇主動曝光自己之前對核心數據的造假行為。這讓持續多年的GDP數據造假疑雲與財政收入“注水”現象大白於天下。

  從官方媒體報道看,遼寧、內蒙古、天津濱海新區等地都已經先後自曝家醜,承認GDP、財政收入等地方核心數據指標存在水分。其中天津濱海新區對2016年GDP的擠水幅度高達33%。

  1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趙彥雲對經濟觀察報說,像天津濱海新區這樣的肯定不正常,並不是所有的地區都有那麼大的水分。

  自十年前國家統計局發現地方GDP數據加總高於國家總體數據以來,有關地方數據造假傳言和批評已經持續多年,為何直到今天地方才紛紛主動自爆家醜,並開始自動手術縮表、擠水?

  經濟觀察報了解到,國家統計局相關部門正在地方核查GDP數據的真實性,而財稅部門也在2017年12月要求核查地方財政收入的真實性,財政部監督檢查局更是將核查財政收入真實性列入重點工作。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於歷史上可能存在數據不實的地方、企業和單位,國家統計局要求依法依規地發現問題、核實問題、解決問題,包括修訂和公布數據也要依法依規。同時,對於少數地方、少數企業、少數單位目前仍然發生的弄虛作假和統計造假行為、統計違法違規現象,不管是虛報、誇報,還是瞞報、拒報,都要依法依規處理。

  更為細微但也更明確的信號來自於2017年10月召開的十九大,在長達3.2萬字的十九大報告中,並未提及中國未來GDP翻番的目標。十九大期間,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對外解釋說,因為社會的主要矛盾變了,未來要解決的問題是提高經濟質量。

  事實上,自十八大以來,“不唯GDP論英雄”就被最高決策層反覆強調。過去幾年間,中國經濟一直在經歷從“求數量”到“求質量”的變化。

  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推進GDP核算、國家和地方資產負債、自然資源負債這“三大核算”改革。2017年中央深改組、國務院常務會分別對“三大核算”改革提出明確要求。其中GDP核算,也即是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在2019年要結合第四次經濟普查開始正式實施。

  據悉,此番GDP核算改革的核心變化,即是由此前的“分級核算、下管一級”調整為“下算一級”,由國家統計局直接統計各省級地方的國民經濟發展數據。

  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一位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過去GDP實際上是地方算,報給國家統計局備案、給國家統計局看,國家統計局可能會對地方提出意見;但改革后就是乾脆由國家統計局直接核算,這是有大的區別。隨着改革的推進,肯定就會出現“擠水分”的問題。地方肯定會有壓力。地方如果現在不擠到後面會瞞不下去,像遊戲一樣走不下去。所以乾脆把歷史問題一下給解決掉。以後變成乾淨的數據,認認真真去做。

  寧吉喆在1月1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的統計數據和制度不會因為少數地方、少數企業、少數單位的真實性問題而受到影響。(少數地方的問題)不影響全國統計數據的真實可靠性。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最早開始的是東北省份遼寧。據《人民日報》報道,2017年1月17日,時任遼寧省省長陳求發在遼寧省十二屆人大八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對外確認,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問題,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導致經濟數據被注入水分。

  時隔一年,新華社報道稱,2018年1月3日,中共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自治區黨委“自曝家醜”:承認自治區政府財政收入虛增空轉。經財政審計部門反覆核算后,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佔總量的26.3%,同時調整了2017年收支預算預期目標。會議同時指出一些地方盲目過度舉債搞建設,部分旗縣區工業增加值存在水分。這讓外界聯想到了去年11月,包頭原本獲批城市軌道交通投資項目被叫停事件。

  僅僅幾天之後,2018年1月11日,天津市濱海新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宣布,在更改統計口徑、擠掉水分后,濱海新區2016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由10002.31億元調整為6654億元。擠水幅度高達33%。

  在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趙彥雲看來,天津、內蒙古等地核減GDP數據與 2019年即將實施的GDP“下算一級”有一定關係,但是這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還是深化統計改革,加強數據生產過程當中的管理,包括提高執法力度。國家統計部門建立了新的執法機構,從中央到地方都強化數據質量問題,出問題與第一責任人掛鈎。

  目前中國核算GDP遵循的原則,使用的是國家、省、市、縣的四級核算,也即由下一級政府計算自己的GDP,交由上一級核定。其中國內GDP被稱為“國內生產總值”,省、市、縣各級的GDP則被統稱為“地區生產總值”。

  GDP的造假,往往伴隨着財政數據造假。一位來自省級財政部門的官員對經濟觀察報說,GDP的注水和財政收入的注水雖然沒有直接聯繫,但兩者之間的增幅速度不應該差距過大,畢竟財政收入的主要來自於稅收,而稅收更是直接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情況。由於體制的原因,地方政府需要保持兩項指標的增長。

  來自省級財政部門的官員稱:“不同於GDP的注水,財政收入的增長有硬性要求,特別是做預算的時候,會下達一個財政收入增長比例,必須要完成,若是實際當中完不成的話,就有可能空轉。因為財政收入有空轉虛增的,所以支出的時候也會摻雜一部分支出的‘水分’,特別是在一些非稅收入高的地區。”

  而對於虛增財政收入,審計署在審計過程中也時有發現。2017年12月審計署發布稱,雲南省澄江縣、湖南省望城區、吉林省白山市及所轄6個縣、重慶巴南區等總計10個市縣(區)虛增財政收入15.49億元。

  拆解地方造假術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早在2017年的12月底,財稅主管部門曾經要求各地核查財政收入的真實性,防止虛增。

  虛增財政收入的方式有很多,“財政空轉”是其中之一。財政空轉,主要是指財政部門年初確定的收入目標過高,年底難以實現,只好弄虛作假,通過財政部門向企業撥款后,再由企業將資金繳回財政,通過倒賬虛增收入、虛列支出,完成每年的增長指標。

  2017年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曾公開披露了遼寧數據造假手法。比如,通過虛構應稅事項和納稅依據,虛增耕地佔用稅、土地增值稅等地方稅收收入。通過虛假拆遷或轉讓土地、使用財政資金繳納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等虛增非稅收入等。

  一位地方政府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統計部門在統計某地今年GDP的增長是多少時,若是需要虛增,則需要統計比如規模企業有多少、固定資產投資有多少、固定資產乘以係數,之後進行虛增。同時還要通過分解固定資產投資等數據計算出需要達到要求的GDP增長數。

  而目前,財政數據和GDP數據的兩條線分開,也為地方虛增財政、弄虛作假提供了“便利”。上述地方政府人士說,在政府內部財政收入和統計部門的GDP核算是兩個條線統計,財政是財稅部門統計,GDP是統計部門,其中財政收入根據稅務部門所有入庫的稅收和財政部門非稅收入的結果,直接加出來。相比GDP統計,財政收入核算簡單得多。

  更重要的統計和財政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也經常遇到挑戰。上述政府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自己搞的時候,是用數據做出來。一旦統計或者其他部門溝通,就變成編造的數據了。”

  這位政府人士稱,這主要是過去的政績考核和政績觀所導致的問題。在過去的政績考核下,並非只有一個GDP的考核指標,而是一般以GDP為代表一系列的經濟指標,包括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GDP、就業等,GDP、財政收入是核心指標。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從政績考核的角度,地方對GDP的增速很重視,各地之間的趕超很厲害。

  風向的轉變

  2017年12月18日到2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新階段和新發展思路,讓地方需要迫切改變對從GDP到財政收入等一系列過去核心發展指標的觀念。相關改革措施的推進和更嚴厲的監管要求也就隨之而來。

  2018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黨中央、國務院已經明確了核算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實行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時間表、任務書都已經確定了,2019年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我們要加倍努力,把統計核算改革任務如期完成。

  有關GDP統一核算“下算一級”的改革步伐也在加快,2019年將開始正式實施。這項改革起始於在2017年6月26日深改組通過的《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方案》。“下算一級”意味着,省級地方GDP數據的核算將不再經地方部門的手,直接改由國家統計局核算。這大大降低了地方數據造假的可能性。

  趙彥雲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下算一級”肯定有一些积極作用,但更主要的應該還是從源頭上把握控制數據質量,特別是整個作為一項系統性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出問題涉及到行政責任、法律責任。執法的方式方法各方面都比較確定,這個方面加強實際動作是最主要的,對數據質量有一些很大的改觀。

  前述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下算一級”改革的初衷最主要的就是提高數據質量。過去幾年,國家對統計一直是持續高壓,因為統計法執法更嚴了。2017年國家統計局成立了執法監督局,對各個地方的統計執法情況進行調查抽查巡查,以及接受舉報,對查出有問題的處罰。這個可以作為一個標誌事件。

  上述人士說,如果發現了地方數據造假的情況,涉及到的當事人可能會受到免職、降職等各種行政處分。

  2018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显示,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82.7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2萬億美元,首次突破80萬億。

  如此龐大的國家經濟體量更需要乾淨、健康的核算數據,而隨着相關改革的推進、統計執法和政績觀變革等多方面的合力驅動,地方正在加速“擠水分”、加速“自曝家醜”。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在剛剛結束的某省財政會議上,該省不少地方財政收入縮減,其中某地財政收入2017年調減20%,另外一個地區在2017年收入增幅8%左右,那是因為在2016年收入降幅25%。

  趙彥雲認為,地方GDP和國家GDP的的結果存在偏差原因比較複雜。按現在“擠水分”來說,有可能是基礎工作不好,也不排除各級領導幹部有干預,也有企業不負責任。還有就是虛報瞞報、不真實的這個報告,這些情況可能存在的。

  在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人士看來,“下算一級”等統計改革后,可能會帶來多方面影響,比如在財政支出方面。因為支出牽涉到數據本身,假定收入數據有假,那支出數據就肯定會受到影響。但,泡沫不可持續。

  改革給統計部門帶來的挑戰也不小。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人士說,要探索如何對地方數據進行核算。因為國家統計局長期做的是國家的數據,那地方數據怎麼核算?每個地方的情況又不一樣,所以工作量還是很大的。每個地方的產業結構、財政結構、發達程度都不一樣,核算每個地方的經濟增長的技術、基礎條件各方面是不一樣的,充滿困難,要做很好的準備。

  一位地方的財稅人士告訴記者,經濟要高質量發展,看GDP意義不大,應該看稅收收入,比如地方本級的稅收收入。原來是營業稅佔大頭,現在增值稅是主力,還有企業所得稅,只有企業賺錢了,才能繳納企業所得稅,在商品不斷的流轉和消費中,增值稅產生。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推薦閱讀:9.8